•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封面故事

破壁与共生:“新中式”文化的多元路径与全球视野——专访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圆明园研究中心主任吴晓敏

时间:2025-7-20 11:47:20   作者:未央     
内容摘要:“新中式”浪潮的本质是中国叙事从符号译码到规则制定的升维战,其背后隐藏着Z世代的审美觉醒、AI技术的基因重组,以及文化产业的价值突围。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碰撞中,中式文化如何突破“他者凝视”?答案藏在敦煌壁画的光影算法里,藏在圆明园积木的榫卯结构内,也藏在《哪咤之魔童闹海》的全球票房中。

破壁与共生:“新中式”文化的多元路径与全球视野——专访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圆明园研究中心主任吴晓敏


  “新中式”文化热潮正席卷全球,这一现象并非简单的复古回潮,而是蕴含着在全球化语境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深刻内涵。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构建中国叙事体系,也成为文化领域的重要课题。为此,本刊专访了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主任吴晓敏,深入剖析中式文化回归的深层逻辑、发展路径与未来走向。


  《光彩》:如今,中式文化回归热度高涨,在您看来,这一热潮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吴晓敏:当下,中国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设计舞台上。

  每年春节前,各大国际一线品牌都会推出生肖限定款式,涵盖珠宝、腕表、服饰、家居等多个领域。例如,BVLGARI品牌2025年灵蛇献瑞系列首饰设计中蕴含着“生生不息”的东方哲学;JilSander品牌将中式廓形与水墨元素融入高定系列;Loewe品牌与中国玉雕大师合作,于2024年推出玉雕系列限定手袋及吊饰等。

  国内市场更是国潮涌动。在服装领域,汉服日常化重构了传统服饰的现代叙事;在文旅与科技领域,河南卫视《唐宫夜宴》以数字技术复现唐三彩舞俑动态;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数字化复原清代圆明园的节庆活动场景。在教育实践领域,通过学习“非遗工坊+3D建模”课程,苏州中学生参照榫卯结构的设计作品获国际设计奖,印证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创新转化。

  《光彩》:“新中式”回归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吴晓敏:这一热潮的兴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文化自信的觉醒与价值重构。在政策层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从“他者凝视”转向“主体性表达”。此外,国家陆续出台的《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消费新场景》《文化产业促进法》等政策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在文化层面,“新中式”

  文化系列作品让年轻一代与世界互通。例如,年轻一代通过《黑神话:悟空》等作品实现文化转译,许多海外玩家因这些作品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并由此形成了“游戏—文化—学术”的认知链条。在经济层面,新质生产力与传统文化形成共振。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建设了“明清官式建筑数据库”,并开发了参数化设计和模块化搭建的新型古建筑建模技术,为文化遗产数字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北京大学发起“中华美学基因库”文化数字化项目,预期通过大模型解析传统美学符号,实现传统纹样的AI生成。

  其次,社会心理需求作用于消费需求的变迁。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围炉煮茶”“中医养生”“八段锦修习”等成为都市人寻求精神慰藉的方式。Z世代通过汉服日常化、国风音乐二次创作等,构建起新型审美范式,打破了传统审美中的二元对立。

  《光彩》:以圆明园文创为例,在中式文化崛起的大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吴晓敏:圆明园文创为传统文化的“双创”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第一,深度挖掘文化基因并进行符号重构。从《圆明园四十景图》中提取元素,将大水法、十二兽首等标志性文化IP转化为各类文创产品,通过“陌生化”设计赋予其新的文化叙事。例如,把大水法的拱门结构拆解制作成可拼接冰箱贴,将流散于不同地点的石鱼文物并置做成文创盲盒等。

  第二,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创新设计体系。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通过考古、文史研究、古建筑、造型艺术、数字科技等多学科协作,考证历史档案,进一步还原消失的古建筑细节,再进行数字复原重构设计。同时,以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数字艺术等多种跨学科艺术形式对圆明园数字复原成果进行创新呈现,形成更多文创和艺术作品。

  第三,以用户体验为导向进行沉浸式传播。文创产品要平衡文化深度与消费场景的适配性,研究中心通过“游园护照”盖章互动、手持文创与对应景点打卡拍照等方式,增强游客的参与感。

  《光彩》:您认为中式文化回归对年轻人的价值观、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吴晓敏:第一,在价值观重塑方面,它推动了年轻人从文化自信走向责任担当。当下,年轻人更愿意为蕴含民族自豪感的产品买单,例如冬奥会期间“一墩难求”的现象,本质上是对国家文化形象的情感投射。在大学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和讲座一直备受欢迎,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十分活跃。传统文化教育借助《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节目,进一步激发了年轻人的民族认同与家国情怀。

  第二,在文化素养提升方面,呈现出从知识积累到创新转化的趋势。

  “大语文”“新文科”教育改革帮助年轻人构建多维知识体系,促进学科交叉和数智能力培养。年轻人也从传统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新中式”文化的“主动创造者”。但与此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创新仍显不足,跨学科实践有待推广,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辨析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在审美观念革新方面,符号消费逐渐走向生活美学。打卡汉服体验馆,喝中式茶饮,参与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体验性消费……国潮文化已渗透至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新中式相关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超110%,购买“新中式”相关产品的消费者数量同比增长超70%,其中新中式服饰产品的消费者数量同比提升超10倍。

  《光彩》:文化产业发展中,同质化与知识产权问题如何破解?

  吴晓敏:文化产业发展中,同质化与知识产权问题是两大突出挑战。

  首先,同质化竞争与文化符号固化现象普遍存在。其次,知识产权保护与商业利益的平衡难以把握,数字藏品盗版、文创设计抄袭等问题频发。

  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多管齐下:第一,通过差异化定位、动态素材库更新和公众教育来应对同质化问题。例如,圆明园每年根据考古发现更新文创元素,保持产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第二,建立“法律+技术”

  双轨机制来保护知识产权。如构建传统纹样DNA数据库,利用区块链技术追溯设计源头,从技术上杜绝盗版行为。第三,以学术研究支撑文创产品开发,推动“教育+产业”联动。

  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制作的“数字圆明园四十景图”

  中,每一景都可以孵化出若干文创产品,讲出若干动人故事,让每个冰箱贴和明信片文创背后都有数万字的考据论文、VR影像和文化基因图谱作为支撑。此外,采用“在地化”叙事策略和大模型技术促进国际传播,也是破解文化折扣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技术赋能和文化创新,我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传播中式文化的深层价值,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光彩》:李宁的“悟道”系列、《黑神话:悟空》等“新中式”概念产品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案例为其他产业带来了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吴晓敏:李宁登陆纽约时装周、SamueGuiYang品牌以“侠客精神”

  对话西方先锋美学,标志着中式美学从“被解释对象”转向“规则制定者”。这些成功案例表明,中式文化回归并非简单的复古运动,而是通过符号转译、场景再造和价值共振三重机制实现了创造性转化。

  首先,符号转译是重要的一环。

  例如,AI技术重构古画,将传统元素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李宁的“悟道”系列就是将中式哲学与运动时尚结合,成功吸引了全球消费者的目光。

  其次,中式场景再造也至关重要。低空文旅等新型消费场景的打造,让传统文化以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呈现。比如,《黑神话:悟空》通过游戏这一全球化的媒介,将中国神话故事和古建筑场景结合并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传递给海外玩家,实现了文化软实力的“柔性输出”。

  最后,价值共振是中式文化回归的核心。现代化理念的融入,让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观产生共鸣。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暗香盈袖”花囊手镯,以及圆明园结合古莲复活事件推出的“好运连连”(并蒂莲)“百年好荷”(古莲)文创雪糕,都是将传统元素融入当代生活的范例。

  《光彩》:在国际传播方面,您认为中式文化有哪些有效传播策略与方法?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吴晓敏:在国际传播中,“新中式”文化需通过系统性策略突破文化差异、语言壁垒和单向输出模式,构建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适应性的传播体系。

  第一,构建双向对话机制。一方面,要挖掘共通价值,像《哪咤之魔童闹海》将东方神话与个人成长主题结合,在海外收获高评分,就是因为其展现了人类共同关切的议题;另一方面,要搭建多边合作平台,例如,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国际联合创作、学术合作等。

  第二,创新符号表达体系。语言翻译要兼顾文化内涵与接受度,同时借助AI实时翻译降低理解门槛。比如,故宫数字藏品《千里江山图》动态版、游戏《黑神话:悟空》都是将传统元素现代转译的典型。

  第三,拓展全媒体传播矩阵。例如,依托TikTok、YouTube等平台打造沉浸式内容。

  第四,产业链国际化布局。学习海外IP运营经验,建立全链条模式。

  例如,通过国际文化展会展示中式美学等。

  第五,还要培育跨文化传播能力,强化理论支撑体系。高校应重构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行“实战化”“接地气”的训练。同时,要超越传统二元模式,坚持主体性、对话性、创新性原则,构建中国特色传播理论。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