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封面故事

“新中式”兴起

时间:2025-7-20 11:54:59   作者:未央     
内容摘要:从时尚到生活,从艺术到商业,凭借深厚底蕴、创新活力与科技力量,“新中式”文化在全球舞台大放异彩,迈向全新发展前沿

“新中式”兴起


  “这件衣服既有中式韵味,又很时尚,不仅参加重要活动可以穿,日常上班穿也没问题。”到北京南锣鼓巷景点旅游的年轻女孩站在“布动之光旗袍”小店的镜子前,眼中满是欣喜。女孩试穿的改良旗袍裙,剪裁流畅,既保留了传统旗袍的优雅曲线,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简约与时尚。


  这家旗袍店虽然门面不大,但已经营了二三十年,店内每一件旗袍都是裁缝师傅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若客人对材质、花纹、款式等有个性化需求,门店还能提供定制服务。近年来,随着“新中式”风尚的兴起,这家小店再次焕发生机。

  “旗袍热”只是“新中式”兴起的一个表现,从穿汉服、化唐妆,到练八段锦、品中式茶饮、打卡古建筑,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推动了一场产业变革,成为文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新范式。

  符号觉醒:从殷墟甲骨到数字未来


  2025年春节假期,中学生魏言和父亲走进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魏言身穿一件暗纹提花外套,衣襟上绣着的甲骨文“龙”字蜿蜒生姿,与展柜中3000年前的龟甲、兽骨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几千年前中国就有这么成熟的文字,太牛了!”少年的惊叹在展厅回荡。

  讲解员开始讲解:“这些看似简单的刻痕,实则承载着完整的祭祀体系与社会结构。”她指向一片龟甲上的“王”字,笔画间的灼裂纹路清晰可见,“商人用灼烧龟甲的方式占卜,史官将结果刻在龟甲上,形成了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魏言跟随着讲解,思绪仿佛穿越回3000多年前的殷商,看到了古人庄重祭祀、史官专注刻字的场景。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在为历史学、考古学提供珍贵资料的同时,也为现代设计带来灵感。近年来,随着“新中式”的兴起,传统文化元素逐步融入现代生活。“新中式设计从古老文化中汲取灵感,用现代手法呈现,你喜欢的汉服、茶道、苏绣,都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产物。”父亲对魏言说。

  距安阳殷墟博物馆千里之外的敦煌莫高窟,另一场“对话”正在上演。在“寻境敦煌”数字展的VR体验舱内,游客手持感应手柄轻敲虚拟鼓面,千年古乐便从壁画中缓缓流淌出来。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成员韩雪介绍道:“我们通过多光谱扫描技术,将第285窟的每一处线条数字化,再结合AI算法还原褪色部分。”当体验者将“手电”光束投向壁画残损处,智能修复系统会即时生成完整图像,让游客在交互中见证文明的重生。

  “寻境敦煌”数字展的沉浸式体验模式打破了传统观展的时空限制。

  据统计,2024年数字敦煌项目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其中35岁以下游客占比达72%.韩雪表示:“我们的目标不是创造冰冷的数字复制品,而是让观众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参与者。”

  同样运用数字技术的还有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的“纹藏计划”,这一项目将186万件文物中的传统纹样数字化,建立起全球最大的东方美学数据库。2023年,苏州丝绸博物馆还将宋代《蚕织图》中的桑蚕纹样转化为NFT艺术品《丝路密码》,在佳士得拍出780万元高价……传统文化符号正从博物馆的静态陈列蜕变为数字世界的“活态基因库”。


“新中式”兴起

苏绣这一非遗技艺在“新中式”创新表达中焕发新生


  非遗焕新:从文化传承到生活美学


  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李子柒身着融合十三项非遗技艺的“数字蝶翼”华服惊艳亮相。这件耗时3000小时打造的华服,展示了植物染、青神竹编、螺钿等多种传统技艺。


  春晚是全球华人的文化聚会,李子柒通过自己的故事及舞台展现,不仅向国内观众传达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也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网友们纷纷表示:“李子柒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东方之美!”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已在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悄然发生。在苏州市平江路古色古香的街巷中,有一家散发着独特韵味的小店。这里没有高科技的光影特效,却有着传承千年的细腻与温情。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正端坐于此,全神贯注地飞针走线,手中的绣布上,《桃花太平鸟图》正逐渐成型,细腻的针法、明艳的色彩,仿佛将春天的生机与灵动都凝聚在了这一方绣布之上。

  卢建英的苏绣之路,起于苏绣之乡——苏州镇湖的肥沃土壤中。卢建英出生在一个刺绣世家,自小便生活在奶奶和母亲绣出的龙凤、仙鹤、牡丹花中,她常常站在母亲身旁,目不转睛地观摩着一针一线的穿梭。那时,成为像母亲一样出色的绣娘,是她最坚定的梦想。

  卢建英的母亲在动物刺绣方面造诣颇高,所绣的猫狗等动物形神兼备,施针、接针、乱针等多种针法在她手中灵活穿插,运用自如。卢建英从跟随母亲练习苏绣中极具代表性的《猫》开始,踏上了自己的刺绣之路。卢建英说:“接过母亲的‘绣花针’,这不仅是一门技艺的传承,更是家族情感的延续,现在,我也要把这份珍贵的技艺传给我的女儿。”

  如今,卢建英的女儿潘乃舒也接过绣花针,投身苏绣传承与创新事业,积极拓展素材和题材。她们的作品不断融入“新中式”元素,从传统的花鸟鱼虫到“新中式”风格的抽象图案、简约线条,苏绣这一非遗技艺在“新中式”风格的创新表达中,更贴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除了将苏绣技艺传给女儿,卢建英还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爱上苏绣。

  2017年,她在苏州市姑苏区平江路卫道观前开办“观绣园”传习所,让全国各地的传统手艺爱好者都能接触到苏绣,“只要想学,来了我就教!”

  现在,卢建英每周都会走进当地小学,带孩子们体验苏绣。“在孩子们这里,我看到了苏绣的未来。”卢建英说。

  跨界破圈:从文旅融合到商业创新


  大唐不夜城位于西安大雁塔脚下,历史底蕴深厚,唐代时是高僧玄奘译经之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佳作,“雁塔题名”更是新科进士的至高荣誉。大唐不夜城于20世纪90年代末建成时并未受太多关注,直到2018年,街区进行全面升级改造,配套设施进一步优化,建筑风格更加统一。后来,随着一系列精彩演艺活动的登场,大唐不夜城实现了建筑空间与艺术活动的完美融合。


  夜幕降临,仿唐建筑飞檐斗拱、层楼叠榭,街道灯火辉煌、游人如织。雁塔题名、李白醉酒吟诗、簪花仕女、房谋杜断等历史典故,通过现代舞蹈、真人演绎、现场互动等形式,生动地呈现在游客眼前。

  对此,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大唐不夜城成功把握了当下游客对沉浸式文化体验的需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为中式文化在文旅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另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游客在大唐不夜城平均停留时间达6.8小时,带动周边酒店入住率提升47%,形成“文化体验—消费转化—品牌传播”的完整闭环。

  “新中式”文化不仅重塑着文旅体验,也掀起了商业领域的创新浪潮。其中,同仁堂健康旗下品牌“知嘛健康”以药食同源为核心理念,打造“中医馆+咖啡馆”的复合空间,成为新中式商业创新的典范。

  朱婷玉是知嘛健康的忠实粉丝,她每周都会到知嘛健康门店购买金瓜枸杞软欧包、枸杞原浆牛角包等面包。“面包口感比较清甜,没有明显中药味,价格和其他面包店差不多。”季节更替时,朱婷玉的慢性咽炎易反复,店员会为她推荐合适的饮品,“饮料里的中药材料都有详细标注,能避开过敏或忌口的成分,比较安心。”朱婷玉说。

  当“脆皮青年”成为网络热梗,青年群体越发关注健康生活,知嘛健康开始为这一群体勾勒全新的健康生活蓝图。“早起喝熬夜水”“去中药铺吃下午茶”成为消费者口中的热词。

  知嘛健康店内传统与现代交融,除了经典滋补品、中药饮片和医馆服务,以“药食同源”为核心的精准食疗区最为吸睛,销售占比近三成。在吧台区,熬夜水、桃花水、枸杞拿铁、酸梅汤等国潮养生饮品丰富多样。在烘焙区,“以蜜代糖”“轻糖轻脂” 理念深入人心,陈皮苹果酥、金瓜枸杞软欧包、黑芝麻碱水面包等成为热门单品。

  与知嘛健康定位类似的,还有长春堂旗下品牌“顺时而饮”。顺时而饮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茶饮文化相结合,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推出不同口味的茶饮,如春季养肝疏肝的三百清花饮,夏季清凉的乌梅三豆冰,秋季温润的金桂茉柚老白茶,冬季热腾腾的参芪元气汤,都让人在品尝中感受到季节的变迁与自然的韵味。在“新中式”文化助推下,同仁堂、长春堂等传统中医老字号正迎来焕然新生。


“新中式”兴起

以“药食同源”为核心理念的养生食品受到年轻人追捧


  腾飞时刻:讲好中国故事


  “新中式”文化正凭借深厚的文化根基、持续的创新活力及科技助力在时代舞台上大放异彩。


  文化自信为“新中式”文化的崛起筑牢根基,而稳健的经济发展则为其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4年,中国GDP强势突破180万亿元大关,新中产群体不断壮大,月收入在1.5万至3万元区间的人数攀升至3.5亿人。这一庞大群体强大的消费实力有力推动了品质消费升级,为“新中式”文化的蓬勃发展搭建起广阔舞台。青年群体更是在新中式消费浪潮中勇立潮头,18至34岁的消费者在新中式消费中的贡献占比高达70%,成为引领潮流的核心力量。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放大了“新中式”文化的影响力,小红书上相关话题浏览量达20亿次,抖音播放量飙升至112亿次。


“新中式”兴起

素元家具以现代生活需求为尺,丈量出“新中式”家具的另一种可能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愈发强烈,“新中式”成为重塑东方美学的关键路径。在上海金山漕泾郊野公园的荷塘边,莫璐珂正专注地为身着汉服的少女整理枫木雕刻的并蒂莲发簪,这个发簪是她工作室的新作。制作发簪起初只是莫璐珂的业余爱好。

  在与汉服爱好者接触的过程中,她敏锐地发现,很多汉服爱好者钟情新中式,“‘95后’消费者既眷恋宋瓷的素雅古韵,又追求蒂芙尼的时尚气息,力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完美平衡。”莫璐珂顺应趋势,借助线上平台展示制作流程,积极参与国风集市,把工作室经营得有声有色。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专家郭万超认为,新中式的火爆是国力增强背景下文化自信觉醒的直观体现,凸显国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重焕生机。如今,从运动鞋上精致的中式刺绣,到手机壳上古雅的传统纹样,国潮已全方位渗透进年轻人的生活,成为他们彰显个性、表达文化态度的独特标识。


“新中式”兴起

游戏《黑神话:悟空》制作团队深入浙江时思寺扫描木构梁柱,将数据化作数字资产,为游戏构建起一座“虚拟迷宫”


  守正创新,将传统与实用需求融合,是新中式发展的重要理念。

  在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红二号院,素元家具的店门前静立着一把元白儿童椅,其温润的枫木纹理与简洁线条,恰是创始人武巍守正创新设计哲学的缩影。

  当女儿出生后,武巍敏锐地发现市售儿童椅的痛点:花哨外形掩盖结构缺陷,色彩堆砌忽视材质安全。

  他回归传统家具的用材之道,选用明清家具中常用于承力构件的北美枫木——其坚硬质地可承受儿童攀爬。

  在工艺上,他延续传统木工“多次打磨、精益求精”的理念,将椅身触摸点打磨光滑,榫卯连接处暗藏传统攒边打槽工艺,确保结构稳固。

  另一款无相大禅椅的设计则是对传统坐具的深度解构。武巍以唐代席坐文化为原点,将禅椅高度设定为与古榻相近的高度,使落座者呈现自然盘坐姿态,暗合负阴抱阳的东方哲学。借鉴宋式家具厚重大气的形制特征,通过降低重心、腿部加粗增强视觉稳定感。在材料选择上,他引入现代环保漆艺,保留木材天然肌理的同时提升抗磨损性;结构上简化传统禅椅的雕花装饰,通过去椅背化实现禅修空间的灵活重构,可叠放收纳的特性让传统坐具从寺院禅房走入都市客厅。作为红点设计奖得主,武巍的设计始终扎根传统工艺精髓,同时以现代生活需求为尺,丈量出“新中式”

  家具的另一种可能。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新中式的流行注入强大动力。

  游戏《黑神话:悟空》采用“科技+文化”创新模式,凭借精美的画面、刺激的玩法以及浓郁的中式神话背景,在全球范围内吸金50亿元。

  《黑神话:悟空》美术总监杨奇透露,为还原最真实的东方美学,团队采用最“笨”却最有效的方法——扛着三维激光扫描仪,踏遍中国上百座古刹。四年间,团队深入浙江时思寺扫描木构梁柱,在灵隐寺完整建模佛像形态肌理,在山西玉皇庙逐帧记录彩塑裂纹走向……这些数据化作数字资产,为游戏构建起一座“虚拟迷宫”。

  “数字敦煌”项目同样展现出科技助力“新中式”文化发展的成果。

  莫高窟壁画与彩塑历经千年风霜,面临风化侵蚀,高分辨率扫描与三维建模技术使“数字敦煌”项目得以永久保存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与6500余份藏经洞文献。在高精度采集方面,项目团队自主研发设备,攻克壁画畸变难题,完成2.8万平方米的壁画采集;在智能拼接领域,团队借助创新技术实现从“日拼5张”到“日拼20张”的飞跃;在三维重建方面,团队完成45身彩塑、7处大遗址的数字化复原,建立“数字基因库”。“数字敦煌”网页与小程序的上线,让全球用户在线探索洞窟细节,让敦煌文化实现从“小众秘境”到“大众共享”

  的转变。数字技术的“敦煌再现”同样得到国外许多观众及同行的高度评价。“美国观众詹姆斯评论:”我从未去过中国,但通过VR仿佛置身莫高窟,细节之精美令人震撼,这是技术赋予文化的奇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弗朗西斯科·班德林则称赞:”‘数字敦煌’的开放共享与技术创新为全球遗产保护树立了标杆,其多光谱成像与三维建模的应用值得国际同行学习。“

  “新中式”文化正在通过一个个创作者塑造起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2017年深秋,李子柒在自家老宅露台支起绣架,将第一幅《百鸟朝凤》蜀绣作品上传至YouTube平台。18分钟的视频在三个月内突破千万播放量。

  视频里,她从缫丝开始,展示完整蜀绣工艺:煮茧抽丝,用板蓝根、苏木等调制28种天然色泽,以“水路均匀、片线光亮”的平针技法绣出凤凰尾羽渐变效果。镜头不仅记录针法,更展现绣娘日常:清晨溪边浣纱,正午绣绷晾晒草药,傍晚就着油灯修改图样。这种“慢直播”式的内容,让法国设计师Pierre—Louis感叹:“她让我看到了《诗经》里‘春日迟迟,采蘩祁祁’的东方美学。”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盛赞李子柒:“她以质朴、真实且极具美感的方式,让中式文化跨越语言和地域界限,在全球圈粉无数。她的成功,为中式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树立了典范,证明了传统中式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段结合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展望未来,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新中式”文化也将承载着中国故事,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民族心灵的文化纽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文化的智慧与力量。(文中魏言、朱婷玉、莫璐珂均为化名)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