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约撰稿 陆志恒
芯片是工业装备的大脑,是工业4.0的神经中枢,没有芯片能力的工业不能称之为现代工业。以华为、中芯国际为首的中国芯片企业正在不断尝试突破瓶颈,摆脱对芯片设计、芯片成品、芯片设备的依赖,这些不懈努力在2025年上半年取得显著成效。
2025年上半年,221家中国A股上市芯片企业总计实现营业收入达9175亿元,同比增长9%,净利润突破513亿元,增幅同样达到9%,中国芯片的国产化率已从2023年的5%跃升至18%.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车规级芯片、AI训练芯片等领域快速实现了指数级突破,这是中国芯片企业在技术脱钩的裂缝中,以“技术自主创新+应用场景落地”为双轮驱动,展开的一场史诗级突围。
中国芯片以架构创新上演偏师逆袭。2025年春节期间,DeepSeek横空出世,以强大的算法逻辑、数据学习、观点输出、决策建议能力席卷全球,短短一个月内,就有12个国家宣布接入DeepSeek的算法端口,这个由“80后”梁文峰打造的公司不仅把高高在上的OpenAI拉下神坛,逼得OpenAI连夜更新算法模型,还翻转了美国AI芯片遥遥领先的形象。
2025年6月,摩根士丹利研报显示:中国AI公司DeepSeek的R2大模型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超越GPT—4.5,而其训练成本仅为600万美元,使用2000块华为昇腾910B芯片即完成训练。
这一成本仅相当于OpenAI同类模型的1/20,同时将AI推理成本从每百万token 2.19美元压缩至0.27美元,降幅达87%.华为昇腾910B芯片的核心特点就是与传统芯片完全不同的架构设计。这不仅彻底颠覆了“算力即霸权”的行业法则,还充分证明了中国芯片的快速进步与强大潜力。
打破设备垄断是中国芯片企业必须逾越的门槛。光刻机是芯片制造的核心设备,其关键技术掌握在荷兰阿斯麦等企业的手中。随着贸易绞索越勒越紧,不仅新购光刻机设备受到严格限制,甚至连已有老设备的维修和备件也越来越难以获取。打赢芯片制造设备关键之战的主角之一—北方华创在2025年上半年光彩夺目。这家以蚀刻机为主打产品的企业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9.5亿元,同比增长43.65%.北方华创以电容耦合等离子体(CCP)蚀刻机替代了美国Lam Research的设备,其关键指标可以达到5A线宽精度。
与北方华创一样身负使命,在夹缝中成长的企业还有拓荆科技,这是国内排名第一的生产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的企业,2025年,该企业营业收入增长50.22%,在PECVD设备领域对美国AMAT和泛林半导体构成替代,还在ALD设备领域对日本东京电子和荷兰先晶半导体构成威胁。与他们并肩作战的还有1.6万家中国芯片设备企业,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据统计,目前中国芯片制造设备在成熟制程产线中的渗透率接近50%.按照中国企业的进步速度,也许几年之后,外国公司用几台光刻机就能制约中国公司芯片制造的时代就将一去不复返了。
2025年,中国汽车芯片的爆发将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时刻。汽车芯片对于性能和可靠性都有极高的要求,在半导体行业内,最为精密的是军工级芯片,其次是汽车级芯片,其三是工业级芯片,其四是消费级芯片。截至2024年,中国汽车芯片国产化率不足10%,90%以上依赖进口,其中高端芯片(如自动驾驶SoC、高算力MCU)的国产化率不足5%.2025年上半年,这种现状得到改善。随着L3级自动驾驶在中国市场放开,车载摄像头需求激增。思特威SC2336车规级CIS芯片在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突破4000万颗,推动净利润同比增长1264.97%.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在车规级IGBT领域也实现了关键突破,其1200V SiC MOSFET模块于Q2量产出货,良率达92%,对比英飞凌同类产品成本降低30%.这推动闻泰中国区收入创历史新高,上半年增速超30%.由于中国工业体系极其庞大,因此,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芯片应用市场,与此同时,中国还拥有全球第三多的芯片类专业人才,还拥有全球第四大数量的芯片产业链上的各类公司。虽然在装备、设计技术、制备技术等方面存在短板,但是这两年以来,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中国芯片的进步速度日新月异。政策和芯片企业的进步也同时驱动了资本市场对芯片的持续投注。目前在中国A股,芯片类公司的股价和估值都远高于其他公司。而中国芯片企业也放下了市场竞争带来的隔阂,以一种新的模式一致对外。
合纵连横的大戏也在中国芯片行业上演。做芯片的华为昇腾、做存储的同有科技、做光模块的中际旭创、做先进封装的长电科技等企业正在产业链上下游上结成同盟,集聚合力。
上下同欲者胜,中国芯片突围、实现超越的时间将大大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