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封面故事

学术酒店

时间:2025-8-23 13:54:03   作者:石海娥     
内容摘要:明显的价格优势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是学术酒店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学术酒店

发一张在北大博雅酒店打卡的朋友圈,被认为“比住五星级酒店更有面子”


  凭借超高性价比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学术酒店”逐渐从市场边缘走入消费者视野。传统酒店在智能设备、网红设计上大搞“军备竞赛”,学术酒店却反其道而行,以“返璞归真”赢得市场。


  有吸引力的性价比


  2025年初春的周末,林悦出差时并未按照惯例入住商业酒店,而是拖着行李箱走进了浙江大学启真酒店。


  推开房门,猪肝红色的书桌、水磨石的洗手台、电视里自动播放的新闻联播映入眼帘——被戏称为“老干部风”的装修风格被她拍下照片发到朋友圈,并收获了前所未有的点赞数,评论区挤满了询问预订方式的留言,“近两年,我们公司出差都来这种学术酒店。”林悦说。

  性价比高是学术酒店走红的主要原因。在杭州西湖景区周边,连锁酒店同等房型价格普遍在600元以上,而浙江大学启真酒店包含双早的基础房型仅需450元/晚;四川大学红瓦宾馆、南京大学仙林宾馆等,日常房价仅150—300元,甚至低于热门景区的青年旅舍。更吸引人的还有“隐藏福利”——部分学术酒店允许访客使用校内食堂,10元套餐包含两荤一素。

  一些学校甚至还允许住客借用学生卡,享受校内超市、咖啡厅的学生折扣,以及图书馆和体育馆等资源,让体验者直呼超值。

  与传统酒店不同,这些隐匿在校园中的宾馆大多不参与星级评选,有些甚至从未上架过主流出行App.清华大学的甲所据传需要校内开具的介绍信才能入住,更多学术酒店只能通过电话咨询或校内渠道进行预订,这种信息不对称反而增加了年轻人的探索欲望。

  成本结构是学术酒店保持低价优势的核心。由于土地多为学校自有,且建筑折旧已完成,学术酒店的固定成本远低于商业酒店;员工方面,不少岗位由勤工俭学的学生担任,人力成本也得以有效控制。更重要的是,学术酒店淡旺季明显,学期中以接待学术活动为主,寒暑假和节假日才有较多余力接纳社会客源,学术优先的运营模式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天然的收益管理策略,使酒店在保证学术功能的前提下最大化利用闲置资源。

  差异化体验


  学术酒店真正的魅力在于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体验系统。在社交媒体上,发一张在北大博雅酒店打卡的朋友圈,被认为“比住五星级酒店更有面子”。消费者选择学术酒店,是对知识价值的集体认可,在社交媒体上,学术酒店相关笔记层出不穷,关键词包括“治愈”“性价比”“知识感”等。学术酒店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转变,将“知识型度假”打造成消费者的新型身份标签——由武汉大学老斋舍改造的酒店,推窗即是樱花大道;厦门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与白城沙滩仅一墙之隔……“许多高校占地千亩,本身就是4A级景区,住在这里等于省了门票钱。”一位游客在点评中表示,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学术酒店难以复制的文化资本。


  学术酒店通常更讲究实用,虽然没有智能马桶和名牌洗浴用品,但床品舒适度、热水稳定性和网络速度等基础指标过硬——这些都是学者们的刚需。一位住过南京大学仙林宾馆的网友评价说:“床垫比很多五星级酒店还舒服,书桌大到能摊开所有资料,插座位置也合理,酒店是懂科研人员的需求的。”

  活动设计是学术酒店提升体验的关键抓手。每月一次的主题读书会,不定期举办的艺术展览,还有结合学校资源举办的天文观测活动、小型音乐会等,让学术酒店成为混合型空间:白天是严肃的学术交流场所,夜晚则变身为知识沙龙,这种差异化路径不仅为学术酒店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也给酒店行业以提示:文化内涵或将成为比奢华硬件更重要的竞争因素。

  商业与学术的双向奔赴


  《2025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住宿业设施总数为57.0104万家,客房总规模1927.7554万间,其中具有教育属性的酒店(包括高校附属酒店、研学基地配套住宿及教育主题酒店)约占整体酒店市场的1.5%—2%.从增长趋势看,学术酒店市场正以显著高于传统酒店业态的速度扩张。行业数据显示,2023—2024年传统酒店市场年增长率约为8.5%,而学术酒店同期增长率预计达到15%—20%.这种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


  一方面,学术酒店市场正随着教育旅游、研学旅行及高校合作模式的兴起而快速扩张,形成了独特的市场定位和发展路径:一是与研学旅行市场深度融合,带动配套学术酒店需求;二是从高校向科研院所(如中科院空科宾馆)、特色中学延伸,形成K12至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学术住宿网络。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带来的住宿需求激增导致巨大的住宿缺口。而香港都会大学以10亿港元购入红磡酒店改学生公寓的经验,或可促进内地过剩商业酒店改造为学术公寓的案例增加,加速市场规模扩大。

  学术酒店的兴起正在倒逼传统酒店转型。面对这股新势力,一些商业酒店开始主动和学术酒店达成合作。

  比如,一些酒店与高校合作推出“学术静修套餐”,包含校园导览、古籍修复体验等活动;推出“书香房”,与高校合作提供定制书单;增设“自习区”,引入高校讲座资源、艺术展览和文化论坛等。这些尝试不仅能吸引游客,还能开辟商务会议、研学旅行的新市场。

  在合作中,学术酒店也在向商业酒店学习。习惯了“原始”管理方式的学术酒店,正在尝试引入轻量级数字化解决方案。例如,部分学术酒店开始试点“学术优先”的动态预订系统——学期中优先保障学术用途,寒暑假和节假日则开放更多社会预订。

  浙江大学启真酒店尝试与校园一卡通系统对接,让住客凭房卡使用限定校园设施。这些技术创新既不破坏学术氛围,又能提升运营效率。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干脆把步行街开进了校园,这条小街几乎集齐了全国的奶茶店品牌,还有火锅炸串和甜品。步行9分钟就能抵达校内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标间最低只需要188元一晚。更别提学术酒店周遭的医院、银行、大超市……原本是为了保障学生群体的需求,如今还解决了旅行特种兵们的需求。

  “要说学术酒店的缺点,那可能就是点外卖没法送到房门口,你必须和学生们一样,蹲守在围墙栏杆附近。”27岁的沪漂夏饼饼,毕业于北京某985高校,她在一次回京出差时发现,凭校友卡能打折入住校内酒店。后来每次外出,她都会优先选择当地的学术酒店。“以前外出旅行,得时刻小心防备,住学术酒店让我觉得很安心。”

  不过,目前来看,多数学术酒店仍局限于一校一地,缺乏系统性的品牌建设。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头部学术酒店可能通过两种方式扩张:一是横向联合,形成“中国高校酒店联盟”,制定统一服务标准;二是纵向延伸,创建子品牌,如“学术精选”“校园雅集”等,覆盖不同细分市场。更具前瞻性的探索是知识IP的商业化运营——将学术酒店的书籍选品、艺术陈设、活动策划打包为知识服务方案,向商业酒店输出。



上一篇:新型养老院
下一篇:工疗温泉重获新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