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管人,管人是管心”,不了解人心、人性就不能谈管理;不尊重人心、人性,也做不好管理,可以说,掌握人性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最大的挑战。管理者学习心理学,可以从以下心理学效应开始。
阿伦森效应
心理学家阿伦森曾做过一个实验,由四组人对特定对象进行评价,并观察此特定对象对哪组人最有好感。其中,第一组始终对其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其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依次对数十人进行实验。实验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有好感,对第三组最为反感,这就是阿伦森效应。它告诉我们,人最喜欢那些对他们的好感、奖励或赞扬逐渐增加的人或物,而不喜欢逐渐减少的人或物。
比如,企业某部门同时新进两位新人,分别由陈主管和李主管带教,陈主管在带教新员工时,初期给予适度指导与鼓励,随着新人能力的提升,逐渐增加表扬的频率和力度。这种渐进式的认可让新人感受到成长的喜悦,迅速融入团队并保持工作热情,一直表现优秀;而李主管前期给予新员工高度认可和支持,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认可逐渐减少,导致新人工作积极性下降。两位新人入职的时候起点相同,可一年之后两人的能力、工作表现等大相径庭,这就是阿伦森效应在起作用。管理者在奖惩下属的时候,如果懂得阿伦森效应,就能事半功倍。
霍桑效应
20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美国西部电气公司霍桑工厂为提升工作效率,特意邀请专家研究工作环境变化对工人生产力的影响,并通过改变照明、休息时间、薪水等因素,观察这些改变对工人生产效率的影响。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是一些看似不利的调整(如减少照明),也能提高生产效率。深入研究发现,其原因是工人知道自己成为研究对象并受到特别关注后,刻意调整行为以展现更好的状态。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观察或关注时,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这就是霍桑效应。
某工厂维修科有很多老同志,虽然他们技术不错,但都是“老油条”,对工作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新调来的赵科长想到一个办法,请几位老同志带徒弟,并在公司大会上由厂长亲自给导师颁发聘用证书。带徒期间,赵科长将导师认真教徒弟的视频和照片在大屏幕上滚动播放,这些老同志感受到公司的关心和重视,工作开始积极主动起来。遇到难题,也开始主动请缨,不再推诿了。
管理者应用霍桑效应,给予员工更多关注,就能激励员工,让员工在被重视感中自我进化——“被看见”就是生产力。
边际递减效应
持续给予同一种刺激,其带来的效果会逐渐减弱,这就是边际递减效应。就像你吃包子,吃第一个包子时幸福感爆棚,吃第二个、第三个时幸福感逐渐减弱,等吃第四个的时候已经厌恶得想吐了。包子没变,但你的幸福感随数量增加而递减。
某公司新成立电商部,奖励规则是:单日开单超过10单的员工奖励200元。一开始大家积极性很高,但随着员工营销能力提升,无论开单多少都只发200元,让员工觉得奖励力度不够,甚至抱怨“还不够油钱”。于是主管及时调整了奖励规则:按开单量阶梯奖励,10单200元、20单400元并给予带薪假3天,士气迅速回升。
管理者的激励措施失效,不是员工变得贪婪,而是在实际执行中触发了边际递减效应。但管理者若能运用此效应优化资源分配,就能避免无效投入。
锚定效应
人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过度依赖接触到的第一条信息(锚点),并基于此调整判断,这就是锚定效应。比如,消费者逛街时,导购往往会引导顾客先浏览一些价格昂贵的商品,顾客拒绝后再引导其浏览相对便宜的商品,由于导购已在不知不觉中把顾客的消费锚点定为昂贵商品的价格,因此当顾客看到相对便宜的同类产品时就会觉得物超所值,这时更容易达成交易。
管理者可以活用锚定效应,主动设锚。比如,某部门申请年度预算时,张经理先向领导提交“需增加5人,年度人力成本80万元”的方案,被领导否决后,过几天再提出“需增加3人,年度人力成本50万元”的方案,领导虽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批准了。其实“3人、50万元”才是张经理的真实需求。
管理者不但要会使用锚定效应,还要防止陷入别人的锚定陷阱。如果他人主动设锚,你就要质疑这个锚点,问问这个数字的依据是什么。
还可以用对比数据打破他人锚点,比如,可以说,“最新调研显示,头部企业的价格比你的报价低1至3万元”,用新锚点突破锚定困局。
真正高效的管理者既懂得用锚点引导方向,也懂得不被锚点禁锢思维。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而且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清晰。
黄主管利用近因效应策划的年会让人记忆深刻。以往,公司年会都是在领导冗长的讲话中结束的。去年,黄主管特意在年会结束前加了两个环节:为工龄10年以上的老员工颁发勋章,最后以“全员抽现金红包”收尾,尽管年会依旧冗长,但员工都评价“很精彩”。反观以往的年会,即便中间环节再精彩,员工体验感也会大打折扣。
作为管理者,还要注意消除近因效应的不利影响。肖经理手下有两位员工小彭和老范,小彭工作认真努力,一向表现很好;而老范经常迟到早退,工作得过且过。可去年年底做业绩评价时,小彭的评级反倒不如老范。肖经理的理由是:小彭最近的项目出了问题,而老范却在12月成功挽回一个大客户。
大家都为小彭抱不平。小彭负责的是个大项目,从年初开始他就加班加点,项目得以顺利开展,小彭功不可没,肖经理却只看到他年底项目出现问题。小彭一气之下离职了,公司损失了一位优秀的人才。这就是近因效应惹的祸,“以近期失误否定全年努力”导致肖经理不能客观公正地对下属进行评价。
作为管理者,既要善用近因效应,让自己职场进阶,同时也要警惕近因效应,不要被它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