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约撰稿 陆志恒
7 月1 5 日,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7%,第二产业增长5.3%,第三产业增长5.5%.最让人振奋的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外贸实现2.9%的增长;面对加速转型的国内消费,中国消费实现5.0%的增长;面对不断下滑的房地产,中国投资实现了6.6%的增长。三驾马车逆势上扬,让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答卷。
毋庸置疑,2025年是中国经济的大考之年,是中国企业的大考之年,也是中国民众的大考之年。地缘冲突让全球经济的黑天鹅事件越来越多,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和贸易壁垒的上升让全球化的步伐变慢,消费能力与生产能力的错配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如果不能穿越一道道迷雾,中国经济可能会陷入螺旋式下降的困境。值得高兴的是,最新发布的这组数据释放了积极的信号:中国经济将凭借自己的韧性继续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这种韧性不仅与宏观经济相关,也与个私经营者高度相关——它赋予了个私经营者百折不挠的勇气和灵活机巧的生存能力。
产业链之韧:内力绵长
产业链听上去离老百姓的生活很远,但是其实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衣食住行所需各种物品的生产、运输、消费都离不开产业链的支撑。
在工业时代,因专业化分工协作而形成的产业链是人们生活的载体、赚钱的载体,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会让宏观经济内力绵长,拥有强大的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也会让我们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时期拥有更多就业机会,拥有不过度受经济波动影响的生活品质。
在过去的经验中,有一些国家因为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不完整,在面对国外金融风暴时,经济瞬间崩塌。庆幸的是,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最完善的国家,这种优势在工业领域尤其突出:中国拥有涵盖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产业体系,500种主要工业品中40%以上产量居全球第一。制造产业链的完整,不仅让中国的经济有了实现内循环的基础,还让中国的就业有了巨大的蓄水池,同时,制造产业链衍生的需求也给创业者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独特的产业链结构,在应对经济周期及趋势变化时具有超强的韧性与优势。比如,上海汽车产业链在2022年疫情期间,通过“白名单”机制实现3周内90%的企业复工,特斯拉上海工厂单月产能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2022年深圳暴发疫情时,比亚迪通过闭环生产模式3天内恢复90%的产能,当月新能源汽车出口逆势增长45%.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面对的各种挑战中,对工业制造业的挑战尤为突出。一些国家用出口限制等措施恶意打压中国高端制造的成长;用贸易壁垒、关税等手段遏制中国中端制造的出口;用产业转移、挖企业墙角等方式推动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向海外迁移。但是,中国制造业强韧的产业链经受住了考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666个工业小类中,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取得这一成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产业链体系的完整,但这还不是中国产业链的全部优秀之处。在应对国际冲击的同时,中国产业链依然在坚定地推进高端转型。
说起中国的高端制造,你一定会想到电动车、储能电池、光伏,也一定会想到中国造船、中国高铁、中国军工。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行业逆势增长36.2%,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5%,高科技装备制造业增长10.2%,3D打印行业增长43.1%,工业机器人增长35.6%.最值得称道的是,中国集成电路及芯片在2025年上半年增长了20.3%.体系的稳固和高端转型步伐的加速,给了中国产业链带来了更加强硬的底气,这种底气又给中国的经济以及个人的生活带来了基础的保障。
投资之韧:精准投入
作为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一直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过去,中国大力推进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一二线城市的城市化进程,直接将房地产培育成全国最大的产业,也让钢铁、水泥、工程机械、家电、装修等行业间接受益,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世界级公司。
但是,站在2025年初的时间节点来看,投资领域的发展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迹象:交通领域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新增项目需求乏力;房地产下滑速度明显,新增投资无从谈起。然而,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改变了过往投资的方式方法,以精准投入取得了固定资产投资2.8%的增长,这个成绩来之不易。
一个转换赛道的招式正在中国投资领域上演,并逐渐推动解决核心行业的卡脖子环节。从2025年上半年的投资分类数据看,虽然房地产投资下滑明显,但高技术制造业的投资增长7.5%,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投资增长26.3%,同时,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设备领域投资的增加,带来工业机器人产量增加35.6%和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43.1%的亮眼表现。这说明,作为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正在从过去追求覆盖面广、集中于交通住房领域转变为着重助力产业突破。这种投资不仅能显著释放对于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含金量和全球影响力。
与此同时,另一个精准投入的招式也给投资领域带来显著变化。基建投资被称为稳增长的压舱石,曾几何时,因为中国在铁、公、基领域的大手笔投资,土木工程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专业,工程队成为个人致富最快的门路。但如今,风向已变,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变得更加精准,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从数据表现上看,2025年上半年中国聚焦的水上运输业投资增长了21.8%,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了15.4%,电力热力行业投资增长了22.8%,绿色能源及核电行业投资增长了22.4%.这种新变化代表了未来投资的方向——从过去以大规模经济基础设施完善为目标转变成以投资带动核心关键产业发展为目标,这也标志着我们正在平稳穿越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而水利、新能源、高新装备、高科技领域等新的投资方向,也可能成为个体创业者通过出售服务实现财富增长的新领域。
消费之韧:笔走龙蛇
如果仅从个人感受的角度来看,2025年的消费状况可能并不算好,因为我们看到了大量餐饮门店的倒闭,看到了很多商场门可罗雀。但从全国消费的大框架来看,则是另一番景象。当前,消费领域正在发生巨大转变,升级与下沉并存,网络与实体共生,绿色消费与产业跃迁联动,服务消费与精神消费并重,这种巨大变化是前所未有的。
2025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通过网络端口产生的消费增速远大于线下实体店消费增速——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43万亿元(+8.5%),占社零总额的24.9%,与此同时,单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的即时零售已经超过2亿单。
这意味着,从事线下实体零售的工商业者不转型做直播、社区团购等网络销售,将会面临更加尴尬的处境。
2025年上半年,以情绪价值为核心的文旅消费再创新高,并罕见地出现了量价齐升的态势。2025年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3%,高于商品零售的5.1%,假日经济成核心引擎——“五一”假期出游人次3.14亿,增长6.4%,旅游花费1802.7亿元,增长8.0%,电影票房增长20%.这些数据说明,国民消费取向已经发生变化,正在从实物型消费逐步向精神型消费转变。在物质富足的当下,通过消费获取更多情绪价值成为普通消费者新的追求。另一个行业的新动态也充分印证了这种趋势。“悦己消费”的占比升至35%,例如,Labubu潮玩品的复购率超过了60%;北京环球影城联名潮玩区沉浸式体验店客单价超过普通店家的2.3倍。这些现象必须引发经营者的思考,自己经营的业务如何在提供物质价值的同时还能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这或许要靠新的业务设计、或许要靠优质服务的加持。毫不讳言地讲,很多时候并不是需求消失了,只是经营者的业务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拿着旧地图绝不可能找到新大陆。
在高端消费和中低端消费共同发展的2025年上半年,县域消费出现了异军突起的势头。2025年上半年,京东县域订单量增长130%;民航局数据显示,三线以下城市机票购买量增幅超过一线城市;县域养老技术服务增长33%,下沉消费市场成为新的增量。对于创业者和经营者来说,“赚钱就要去大城市”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在内卷严重的一二线城市,任何一种商品或者服务都有众多的竞争对手,县域反而成了未被深度开垦的蓝海,创业者和经营者不妨趁此东风,抓住县域消费发展的新势头。
另一个让人印象极为深刻的莫过于消费品补贴和覆盖全国的以旧换新政策。2025年上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了相关销售额超1.4万亿元,带动家电、通讯器材、家具类零售额分别增长30.7%、25.4%、22.9%,政策乘数效应显著。消费促进计划还催生了产业升级:高能效产品占比提升至65%(如一级能效空调销量增40%),再生资源回收量增长25%,这一举措从消费端推动了中国制造的绿色智能转型。
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笔走龙蛇,描绘出一幅可圈可点的画卷,其核心逻辑是消费升级的方向指向精神与情绪消费;消费下沉的方向聚焦到三线城市以下;高质量服务逐渐成为消费主流。值得关注的是,消费是个体工商户最集中的领域,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外贸之韧:不屈不挠
经过前期白热化的关税战,对于中国外贸,很多人心存忧虑,但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扫清了这些忧虑。
上半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且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0万亿元大关。这充分说明,中国经济早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已经不能被改变。同时也说明,中国的外贸结构在进一步优化,对于个别国家和地区的依赖正在进一步降低。
2025年上半年的外贸表现有很多亮点: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9.2%,其中自主品牌占比超过30%,这说明中国技术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在进一步强化,中国品牌在全球的接受程度在进一步深化。与众多从事外贸业务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密切相关的是中国外贸出口区域的变化。
2025年上半年,“一带一路”枢纽化功能进一步加强:中国面向东盟的出口增长9.6%,面向非洲的出口增长14.4%,面向中亚区域的出口增长13.8%,其增速领跑传统欧美市场,其产品结构也更加丰富,已涵盖了农产品、轻工业品、重装设备、智能化、关联服务等多个领域。新兴市场的发展同时带动跨境电商业务在以上区域蓬勃发展,并成为个体工商户海外发展的新战场。
2025年上半年可以说是中国经济以自身之韧对抗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的关键之年,骄人的战绩表现既证明了中国经济强劲的动力,也展示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魅力,更展现了中国经济稳如磐石的特质,这些都足以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对于经营者而言,宏观经济其实并不遥远,具体的生意与宏观经济是皮与毛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观察宏观经济趋势的变化,不仅能让经营者反思当前业务存在的不足,更能让经营者洞悉趋势,找到未来积累财富的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