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封面故事

拼店经营

时间:2025-8-23 13:56:44   作者:石海娥     
内容摘要:拼店经营这种共享空间、时间和资源的创新实践,能有效帮助经营者抵御高租金和市场波动的双重压力

拼店经营

“时间拼”的商业逻辑不仅体现在营业时段的切割上,更体现在季节性调整的敏锐嗅觉上


  拼店经营正在改写城市小商业体的生存法则。从上海街头白天卖咖啡、夜晚变酒吧的灵活转身,到大连餐饮老板将空闲时段出租给早餐摊主的精打细算,拼店经营这种共享空间、时间和资源的创新实践,能有效帮助经营者抵御高租金和市场波动的双重压力。


  打破“一店一业”形态


  在上海黄浦区黄家阙路的街头,一家挂着“小施羊绒”招牌的店铺正在“变身”。老板施丽芳麻利地将各色羊绒服饰收起,为即将入驻的西瓜小贩腾出空间。一夜之间,温暖的羊绒专卖店变成了清凉的西瓜专卖店,这种就是拼店经营模式。


  成本压力是催生拼店经营模式的首要因素。在大连青泥洼桥、西安路等黄金商圈,一间50平方米的临街铺子月租高达5万余元,加上物业费、能耗费,每年光房租就吃掉利润的40%以上,这是拼店经营模式崛起的根本原因。

  拼店经营绝非简单的空间分割或时间切割,其核心在于资源共享与效能最大化。具体表现为:空间上,多家店铺共享同一场所;时间上,不同业态分时段使用铺面;业务上,互补性服务相互引流、协同共生。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零售业“一店一业”的框架,以灵活多变的姿态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上海作为中国商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拼店经营现象尤为突出。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想要长久经营,灵活和变通很重要。”施丽芳说,每年5月至8月是羊绒产品的销售淡季,店里别说盈利,连收支平衡都难以维持,而这个时间段刚好是西瓜畅销的时间,两位老板一拍即合,决定按时间拼店,这不仅让施丽芳避免了空置店铺的损失,还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应季商品,一举多得。

  2 0 1 9年4月,星巴克在上海外滩源开设首家“星巴克臻选咖啡·酒坊”,尝试将咖啡与酒吧融于一体,其核心在于解构传统营业时间,将24小时的店铺使用权分配给需求互补的业态。这种模式特别适合营业时间集中、铺面利用率不高的行业。

  “时间拼”在大连多家企业得到应用。在沙河口区一家火锅店,老板赵伟峰将早上8点至11点的空闲时段以3000元/月的价格租给早餐店老板小刘,小刘利用火锅店的厨房设备制作豆浆油条,双方分摊水电成本。这种安排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还满足了不同时段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实现了商业空间的价值最大化。

  “‘时间拼’在操作层面看似简单,实则面临不小的挑战。”徐子张包子咖啡店老板徐子张做的是加盟生意,拼铺前,他首先需要和两位加盟商商议妥当,再和房东说明想在一间店面开两家店。

  虽然上述流程花了徐子张一个月的时间,但这种新业态很快吸引了附近众多上班族,“一杯咖啡+一份包子”,中西合璧的早餐大受欢迎,不仅节约了成本,还意外创造了“早餐CP”的营销亮点。

  “时间拼”的商业逻辑不仅体现在营业时段的切割上,更体现在季节性调整的敏锐嗅觉上。“小琴羊绒”同样经营羊绒制品,但其应对淡季的策略和“小施羊绒”并不相同。“我们身处居民区,熟客众多,夏季只需在原店招牌上贴一张‘加工凉席’的字条,就能实现‘一秒变身’。”“小琴羊绒”的“时间拼”

  既保持了店铺的连续性,又增加了季节性收入。

  大连中山区一家牛肉面店则展示了另一种“时间拼”——将晚上7点以后的外摆区租给摆地摊的烧烤摊主,这一举动让牛肉面店每月额外创收8000元。这种主营业态与补充业态的搭配,既避免了资源闲置,又满足了消费者不同时段、不同场景的需求。

  精准的客群分析与需求匹配是“时间拼”的关键,要对消费者的行为轨迹和偏好进行深入洞察。星海广场一家咖啡厅将下午时段的角落空间租给美甲店,瞄准都市女性的需求,不仅租金成本直降30%,还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一店多能


  小蔡修理店与隔壁的网红饮品店共享同一个门牌号,形成了奇妙的商业共生体。5平方米的修理铺被各种待修的电器、钟表挤得满满当当,而仅一墙之隔则是年轻人排队打卡的潮流饮品店。这种看似不协调的邻里关系已经稳定存在了七年,期间饮品店的主人几经更迭,从咖啡店、服装店、奶茶店到现在的酸奶店,而小蔡修理店依然是小蔡修理店。


  “市场变化太快了,想要在大城市生存,不动脑筋是不行的。”小蔡告诉记者,这家由他父亲在1988年创办的小店,从最初修打火机、配钥匙,到修理电水壶、电视机,再拓展到钟表寄卖业务,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服务内容。正是这种与时俱进,使得这个小小的修理铺在周围店铺频繁更替的情况下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小蔡修理店采用的是“ 空间拼”,这种模式常见于对空间要求不高的经营业态,或是目标客户相似、需求互补的商业组合。上海黄浦区黄家阙路上的心怡杂货店堪称“空间拼”的集大成者,“最开始,我们只卖烟酒和花卉,周边居民说要买牛奶,我们就把牛奶棚加了进来,后来又根据居民需求加了其他业务。”现在,仅10多平方米的心怡杂货店同时经营杂粮煎饼、花卉、体育彩票、牛奶、烟酒饮料等多种业务,满足了社区居民的一站式需求。

  精细化空间管理是“空间拼”

  成功的关键。在大连西安路,一家酒吧老板李磊将吧台旁15平方米的角落租给一个咖啡品牌,对方将其设计成“日咖夜酒”模式,咖啡店承担设备和装修费用,李磊则收取“保底租金+营业额分红”,既不影响酒吧的夜间生意,每个月还能多赚5000元。

  “空间拼”的商业逻辑同样适用于服务行业。比如汉堡店老板利用现有厨房,为新开的炸鸡店代加工产品。炸鸡店使用汉堡店的地址上线外卖产品,每月支付2000元“借壳费”,省去了租房的3万元成本,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外卖主导型经营者。

  “空间拼”看似简单,实则隐藏着复杂的运营艺术。徐子张的包子咖啡店虽然成功实现了“一店两用”,但实际操作中仍需注意包子和咖啡制作流程的协调、不同食材的储存要求以及顾客点餐习惯的差异。“拼业态的尝试还是成功的,有了这次经历,我应该会在下次创业时做得更好。”

  徐子张说。

  值得注意的是,“空间拼”的成功离不开社区关系的深耕。上海愚园路上的“故事商店”由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一家沿街铺面打造而成,为年轻人提供拎包入住的创业空间。“开店必然会涉及房租、水电、人工等成本,前期贸然投入,对于刚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负担过重。”长宁区社趣更馨营造中心主理人许引兰表示,这种政府释放公益性空间支持小微创业的模式,为商业生态的多样化注入了活力。

  拼店经营看似是高租金压力下的权宜之计,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商业智慧,遵循着“三近原则”:时间相近、客群相近、需求相近。上海威海路的包子咖啡店之所以能形成“早餐CP”效应,是因为上班族早晨同时有咖啡和包子的需求;大连咖啡厅角落设置美甲区能够成功,是因为下午茶和美甲的客群高度重合。这些案例中,看似不同的业态实际上共享着相似的目标客户和消费场景,这是拼铺产生协同效应的基础。

  现在,越来越多的店铺开始主动规划拼铺策略,比如库迪咖啡从一开始就选择在超市、商场、便利店、书店等角落,拼一间小小的咖啡区域,在共享人流量的同时,也减轻了租金压力。

  不过,随着拼店经营数量增多,店铺的管理复杂性也随之上升,例如,卫生清洁、营业时间、服务标准等方面可能难以统一,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一些商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风险防控体系。比如,大连餐饮圈就总结出“三不拼”原则:客群冲突的不拼、信用不良的不拼、设备要求悬殊的不拼。上海经营者则提出“试拼期”——拼铺双方先短期合作,测试兼容性,磨合顺利再签订长期协议。深圳一些商业服务机构还设计了《拼铺兼容性评估表》,从营业时间、客群特征、设备需求、卫生标准等维度对拼铺组合进行打分,帮助商家降低风险。

  催生新职业


  拼店经营催生了新的商业服务类型,一些专业服务机构和拼铺经纪人也应运而生。在上海、大连等城市,拼铺经纪人像房产中介一样为寻求拼铺的商家牵线搭桥,提供包括业态匹配度分析、合同起草、纠纷调解等在内的服务。一些商业空间设计师也开始专攻拼铺场景的规划设计,通过巧妙的动线分隔、视觉引导和功能分区,使同一空间能够和谐容纳不同业态。这类专业服务的出现,标志着拼铺经济正从自发状态走向组织化、专业化。


  下午3点,“罗记光头大排档”老板娘林姐麻利地收拾着最后几张桌子,她的丈夫陈师傅正在后厨清点所剩不多的食材。再过半小时,这家位于陆家嘴街道乳山路上的小店将完成它的“身份转换”——白天的鸡公煲店隐入夜色,烧烤的烟火气取而代之,每月两三万元的租金由两个老板平分,大大降低了各自的经营成本。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