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文化

《隐入尘烟》:卑微如尘土的个体也值得“承认”

作者:谢廷玉     
内容摘要:  在今年上映的诸部电影中,《隐入尘烟》无疑是最大的“异数”。素人演员居多的文艺片不仅赢得了广泛的好评(这是不少文艺片都能做到的),更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和话题度(这是文艺片鲜少能做到的)。更重要的是,在围绕这部电影产生的种种话题中,鲜少出现争议和批评,鼓励和...

  在今年上映的诸部电影中,《隐入尘烟》无疑是最大的“异数”。素人演员居多的文艺片不仅赢得了广泛的好评(这是不少文艺片都能做到的),更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和话题度(这是文艺片鲜少能做到的)。更重要的是,在围绕这部电影产生的种种话题中,鲜少出现争议和批评,鼓励和好评占了绝大多数。这便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是什么赋予原本看似并不出众的《隐入尘烟》如此打动人心的力量。


《隐入尘烟》:卑微如尘土的个体也值得“承认”


  在观影者看来,《隐入尘烟》最具感染力的因素无疑是平民化的底层叙事与“爱情”在此种叙事中的凸显。它没有以一种浪漫主义的情结美化并建构一个人们想象中的“乡村生活”,而是刻画出一个集朴实善良和愚昧陋习于一身的农村。在略带残酷的现实生活的衬托之下,作为社群“边缘人”的男女主角将受到何种对待便也不难想见。正因如此,他们的最初结合与都市居民想象中的“爱情”并无关系,即便在后续的相处过程中,二人之间萌生了一丝若有若无的情愫,但将此种情愫称为“爱情”同样是勉强的。

  在某种程度上,影片平淡的叙事颠覆了自近代浪漫主义思潮以来艺术作品处理“爱情”的基本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爱被认为是人类得以实现自我的最终方式,也被认为具有拯救“人性”乃至社会的力量。但很显然,《隐入尘烟》中并没有认可这样的“崇高爱情”——二人的“情愫”不过是“尘烟”之中的一抹亮色,它没能拯救任何人,反倒让现实显得更加残酷。

  正因如此,在我看来,与其说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之间产生了“爱情”,不如说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值得被珍视,但却被反复践踏和遗忘的“承认”。

  在德国学者霍耐特看来,“承认”是一种“共感且参与”的态度,即不将他人的生活视为“与己无关”,也不以冷漠的态度面对他人的情绪反应。不难发现,在乡村现实中,作为边缘群体,男女主角都无法得到充分的“承认”,反而成为被“蔑视”的对象。正因如此,二人的感情具有了一种“为承认而斗争”的悲壮色彩。在这样的“斗争”中,他们所抗争的对象并非蔑视和轻贱他们的“他者”,也不是结构性的因素(事实上他们也无力对此加以抗争),他们所证明的,仅仅是卑微如尘土的个体也有获得承认的需求,也不缺乏给予他人承认和关怀的能力。

  这样的“斗争”正是影片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在都市生活中,人们的生活看似体面,但同样苦于承认的“失落”,甚至自己也常常“遗忘”了承认和“共感”的能力。这部影片让人们意识到,作为一种生而为人的基本需求,对“承认”的渴望从不因物质条件而有所削减,而获得承认与承认他人的能力也不从不会因生活的困苦而丧失,它们时刻等待着我们重新发现。

标签:2022年第10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