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观察 > 专栏

被“高估”的关税冲击

时间:2025-5-17 16:19:16   作者:赵伟     
内容摘要:从数据上看,我国对新兴国家协同供给类出口增速领先新兴国家工业生产增速两个月,说明新兴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需依赖中国生产资料供给
  最近,关税问题引发热议,市场对关税的冲击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误区一是市场或高估关税对出口的冲击弹性与可持续性。

  关税冲击弹性存在“非线性递减”特征。市场估计关税对出口的冲击弹性多为1,即税率上升幅度等同于出口下行幅度。但弹性并非固定,而是随税率变化出现非线性变化,超高税率反而会降低冲击弹性,缓和出口压力。美国加税145%(4月10日),冲击弹性已由1.8下降至0.3.关税存在“反身性”,美国进口企业仍有可能争取豁免清单。豁免清单并非由中国谈判争取,而是由美国进口商申请。关税1.0时期被豁免关税的商品占比最高时一度达到60%.以供应链较难与中国脱钩的中间品和资本品为主,显示出中国在全球生产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代性。目前,美国已出台豁免清单,豁免速度明显快于关税1.0时期(半年时滞),后续超高关税的可持续性也存疑。

  误区二是市场或低估贸易伙伴的对冲力量与对华依赖。

  随着美国在全球贸易中实施歧视性贸易壁垒,加拿大、墨西哥成为重要“贸易转运”渠道。本轮美国“对等关税”并未对加墨加征,也默认了加墨转运缓和其国内经济压力的模式,后者可对冲主要贸易国因被美国加征关税而导致的对美出口下行压力,对冲幅度或达23%.新兴国家是朋友而非对手,贸易形式也不仅限于出口转移。关税1.0时期,中国对新兴国家出口明显走高,但并非协同供给等中间品,而是新兴国家内需驱动的商品;2019年中国对发达国家、协同供给出口增速均由10%以上回落至0%左右,但对新兴国家内需与“出口转移”类商品增速上升至9.4%左右,反映新兴国家内需拉动了中国出口。

  不宜高估新兴国家对中国大幅加征“双重关税”的决心,前者产业链与中国深度嵌套,对中国加征关税反而会阻遏新兴国家正在提速的工业化进程。从数据上看,中国对新兴国家协同供给类(中间品与资本品)出口增速领先新兴国家工业生产增速两个月,说明新兴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需依赖中国生产资料供给。

  误区三是市场或混淆出口与GDP、就业的关系。

  出口是“产值”概念,而GDP是“增加值”,出口下滑不等于GDP下滑,2019年出口即与净出口GDP背离,背后是进口增速的下滑,后者与中国出口模式有关。中国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比达30%,一旦出口走低,加工贸易进口或也会走低,相应缓和GDP压力。

  贸易方式向国产替代的一般贸易转型,自然会减少进口需求,外部制裁、关税反制、价格优势也会强化进口替代过程。以手机为代表,苹果手机代工厂向新兴国家转移,但整体手机贸易顺差仅在2018—2019年小幅下行,之后创出新高,主要是国货品牌崛起,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明显上升至50%以上。

  衡量关税对经济的间接影响,可通过对含“美”量较高行业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轻工纺服、机械设备等领域。该类在制造业投资中占比较高,但在就业和劳动报酬中占比较低,因为中国就业更多向服务业倾斜。此外,进口替代或增加国内就业和GDP(订单由国内企业承接),稳定居民收入与消费。(作者系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标签:2025年第4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