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封面故事

代码与音符:创业者Yapie的AI狂想曲

时间:2025-5-17 16:02:34   作者:马舒叶     
内容摘要:AI写歌既带来了音乐创作的平民化,也冲击了传统音乐人的生存空间,它就像一条鲶鱼,让整个行业不得不思考,未来如何在技术创新与艺术价值之间找到平衡

代码与音符:创业者Yapie的AI狂想曲


  Yapie的创业故事始于电子科技大学的机房。作为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他早早就嗅到了技术的风向。毕业后,他像大多数程序员一样扎进互联网公司,但骨子里的躁动却让他在“上班”和“创业”之间反复横跳。


  用DeepSeek写歌


  2025年2月10日,Yapie在抖音发布了一条视频:“DeepSeek写歌教程来了”。他刚用DeepSeek生成了一首歌的歌词——比起ChatGPT的“翻译腔”,这款国产大模型生成的中文歌词让他惊艳,“国外AI写的太直白,少点感觉,DeepSeek则能写出‘你说冰美式太苦,要加半勺我的妥协’这样带有独特意味的歌词”。


  AI写的歌词帮助Yapie创作出新歌《七天爱人》,这首歌很快成为“抖音神曲”。他将自己借助AI制作歌曲的过程发布到社交平台,居然有上千万的播放量,评论区瞬间涌入上千条“作业”:“按教程做的!这是我的《AI失恋神曲》!”“收藏了,明天就辞职当歌手!”网友的狂热让Yapie意识到:人们对音乐创作的兴趣比自己想象的要大得多,只是大多数人被专业门槛拦在了音乐创作的大门之外。如今,在AI工具的助力下,原本高不可攀的音乐创作门槛被无限降低,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热情被快速释放了出来。

  赚钱的机会也随之而来,一家互联网大厂想以5万元的价格买下这套教程的版权,还附赠分成条款。

  Yapie却把赚钱的捷径砍断了——他选择将全套教程开源,“如果一上来就卖课,这事迟早要黄”。

  提示词的学问


  如今,Yapie正在冲击一场奖金高达100万元的网络音乐大赛,他的新作《潮汐情书》稳居AI评分榜首,与旋律相伴的是DeepSeek生成的歌词:“算法算不出心动的方差,代码里溢出思念的乱码。”有人质疑,AI创作没有灵魂,他反手甩出“提示词秘籍”来回击:“AI写出的好歌词背后是人的智慧,比如,让AI创作,不能只说‘写首悲伤的歌’,还要告诉它,‘模仿林夕的隐喻,用落日比喻失恋,最后要有留白’”。


  提示词的质量直接影响生成内容的质量。想让AI生成更能准确描述自己心境,更能引发其他人共情的歌词,提示词就要尽可能具体。比如,Yapie的提示词包括:给出身份(模仿林夕)、下达任务(生成歌词)、写明要求(要有留白),必要时还可以加上注意事项(如避免使用叠词),这便是AI提示词的四要素。

  DeepSeek创作歌词,除了速度快,贴合用户需求,还拥有“华丽的文风”,这对于没有很深文学积淀的创作者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

  如今,Yapie的创业实验效果已超出他的预期:从写代码到写歌,再到产出爆款内容,速度快得惊人。

  Ya p i e复盘自己的创业实验时说:“对于想创作音乐的人来说,AI可能是最便宜、门槛最低的‘钢琴’。”

  是技术狂欢还是艺术危机


  DeepSeek让音乐创作从专业音乐人的“独门绝技”变成普通人触手可及的事,但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AI写歌究竟是音乐创作的革命,还是对艺术的亵渎?


  支持派认为,AI让音乐创作“普惠化”。

  2025年初,一款名为Suno的AI音乐生成工具在全球爆火,用户只需输入简单的提示词,就能在几秒内生成完整的歌曲,包括旋律、编曲和AI演唱。国内应用如“AI作曲写歌”“AI写歌唱作助手”也迅速走红。

  “以前写歌靠天赋,现在写歌拼技术”,在社区平台上,不少用户表示,AI写歌让他们实现了“音乐梦”。 这种“人人可创作”的现象被视为音乐创作普惠化的表现。

  反对派则认为,AI写出的是“没有灵魂的旋律”。

  2024年,韩国男团SEVENTEEN制作人李知勋公开驳斥“AI写歌”传闻,强调团队歌曲均由人类创作。类似的声音在音乐界并不少见——许多音乐人认为,AI生成的音乐缺乏真情实感,只是“算法拼凑的产物”。一些音乐新人抱怨,他们在投稿时,常常被甲方以“不如AI生成得快”为由拒绝,导致行业生态恶化。

  AI写歌另一个被诟病的是,生成的歌词,版权归属方面仍处于灰色地带。比如,AI“学习”周杰伦的曲风后生成的歌,算不算对周杰伦造成侵权?如果用户用AI写歌并盈利,版权属于用户、AI公司还是训练数据的作者?这些问题都尚未有定论。

  此外,还有中立派认为,人机协同才是未来。

  中央音乐学院AI音乐研究团队认为,AI更适合作为“灵感助手”,帮助创作者提高创作效率,而非完全取代人类创作。例如,专业音乐人可以用AI快速生成旋律框架,再基于自己的审美进行优化。

  一些新职业也由此诞生,比如“AI音乐训练师”。他们负责优化AI模型,使其更符合特定风格,如中国风、电子风等。这意味着,未来在音乐行业可能形成“AI生成+人类精修”的协作模式。

  关于AI写歌的争论还未结束。这一趋势的发展,既带来了音乐创作的平民化,也冲击了传统音乐人的生存空间,它就像一条鲶鱼,让整个行业不得不思考,未来如何在技术创新与艺术价值之间找到平衡。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