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封面故事

便利店“争夺战”

作者:冯晓霞     
内容摘要: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便利店当前的盈利状况不是最重要的,在风口到来前,跑马圈地才是正事
便利店“争夺战”
 
  晚上10点,某猎头公司部门经理张扬刚结束一场会议,他需要在5分钟内吃到一份快餐,然后开车回家。大型超市已经关门,叫外卖需要等待40分钟左右,去餐厅需要等位、点菜……最终,他选择到公司楼下的7-11解决自己的需求。
 
  在追求速度与便捷的当下,便利店越来越受年轻人追崇。便利店主要位于人流集中的商业区、居民区,经营面积在200平方米以内,经营品种在1000至4000种左右,以速食食品、日用百货为主,具备即时消费、小容量、应急性等特点。其中,24小时便利店主要为上班族和熬夜一族提供便捷消费服务。“在大超市买一瓶水仅需3元,结账时却需要排很长的队;到便利店需要5元,但从购物到结账不超过1分钟。过去,人们大多会选择去大型超市,但80、90后越来越多地选择了便利店。”张扬说。
 
  便利店的中国式尴尬
 
  1927年,便利店在美国诞生,它的定位更多的是补充商超。由于地广人稀,美国的便利店绝大多数装有加油设备,销售汽油总量占全美的80%,周边还配有停车位、汽车旅馆等设施。营业时间一般为早上7点至晚上11点,全球便利店巨头7-11正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受人口密度的影响,诞生于美国的便利店并未在当地发展起来,而是飘洋过海在日本落地生根,并延伸至亚洲其他国家。与美国“加油站”
 
  式的便利店不同,日本将便利店定义为可辐射3000人、食品占据商品总量50%、开放式货架、营业时间一般为24小时、全年无休的零售店,后来还拓展了交水电、缴保险、ATM机、文印、送货上门等服务。
 
  1992年,改革开放红利在深圳率先呈现,国外连锁巨头7-11瞄准商机进入中国市场,在深圳开了中国大陆的第一家便利店。一年后,在经济发展的先锋地区上海,国内第一家具有现代特征的便利店“百式”便利店(1999年被良友收购)正式营业。随后,外企连锁品牌和本地品牌便利店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在全国各地出现。
 
  尽管数量在增加,但受国情、消费水平和经济结构的限制,便利店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前20年里,并未呈现出像经济一样的发展速度。
 
  即便在北京,便利店也多集中在繁华的商区,想要在居住的居民小区找到一家便利店难度也相当大。居民小区多被杂货店、小卖部(亦称“夫妻店”)牢牢占据。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内约有680万家杂货铺,一年的销售额在10万亿元左右,贡献了整个零售渠道40%的出货量。其中约30%的夫妻店盘踞在乡镇、农村,21%分布在县级市、县;25%分布在三线城市,16%在二线城市,7%在一线城市。
 
  便利店也尝试过取代这些小卖部,然而这些零散在各个角落的店面拥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并具有极强顽强的生命力,就算阿里巴巴、京东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只能采取收编而非直接吞并或自己开店。数据显示,华南地区的终端零售店铺中,无品牌的普通小卖部高达40%,远多于连锁便利店的24.1%.这些小卖部有其自身的特色。
 
  一是,这些小卖部大多是夫妻店,通常开在人口聚集的社区、学校内或附近,面积不大,以经营食品饮料和锅碗瓢盆等日用品为主,门面店用来做生意,一家人居住在后面。
 
  如果放弃现在的店面,加盟连锁便利店,他们将面临严苛的加盟条件,除了加盟费,还要将一部分利润分给公司,到自己手里已经所剩无几。像7-11这种品牌连锁便利店,为了保证品牌在复制的过程中不变形,还会要求加盟者先去7-11上几个月班,逐一学习企业文化、店面经营等,再从一个区域挑一家店给加盟者经营。
 
  二是,这些小卖部老板的文化水平较低,高中以下学历高达87.95%,他们如果去打工,可选择的空间很小,工资待遇也比较差。而开一家小卖部,年收入基本能达到10万元左右。另外,针对小老板“为何开小卖店”的调查显示,有30%左右的人是因为“不想给别人打工”;有25%左右的人“因为孩子太小,开店可以一边看孩子一边赚钱的”:“开店比较稳定与风险小”的占比达到17.14%。
 
  这些便利条件也是他们宁愿守着小卖部也不愿意加盟便利店的原因。
 
  三是,小卖部老板对周围的环境非常熟悉,有稳定的客源。一般50个左右固定的客户就可养活一家杂货铺。而拥有标准化装修、统一进货渠道的便利店至少需要200个固定的客户才能覆盖成本。小卖部的营业时间相对机动,前店后住的模式让顾客就算晚上需要购买物品也可以实现,而24小时便利店则需要3个员工三班倒,大大增加了人力成本。
 
  从日本、韩国等便利店发达的海外市场看,便利店的成长主要得益于连锁便利店对夫妻小店、小摊小贩商等单体零售小店的“收编”。在日本便利店行业,通常的说法是:一家便利店可能打败50家店,而不是另一家便利店。“50家店”即小摊、小贩、小杂货铺。“打败”的方式有且只有两种:一是替代小店;二是将其组织化整合,成为连锁便利店的一部分。
 
  群雄逐鹿
 
  “去年,便利店迎来风口,向我打听便利店的人增加了很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王洪涛表示,2016年,包括美国格理集团(GLG)
 
  在内的多个机构都曾向他咨询过便利店相关事宜。
 
  目前,国内便利店主要分为四类:日资店、本土投资店、大型商超迷你店和电商转型实体店。日系店如罗森、7-11;大型商超迷你店如大润发旗下的喜士多、永辉旗下的永辉优选;电商转型实体店如三只松鼠等;国内本土便利店如可的、便利蜂、美宜佳等。
 
  7-11在2016年末表示,其近几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快速开店,以每一到两年在一个新城市进行布局的速度增长,主要城市每年会保持新增门店30至40家;罗森在2016年中宣布,将加快在中国的开店速度,力争到2020年店铺数量翻两番,从目前约750家扩大至3000家左右;全家也宣布将在2024年实现1万家门店的开店目标。
 
  本土便利店也加入了战局。从2016年开始,武汉很多闹市街头都出现了一家亮绿色门脸的便利店,这是武汉的本土品牌TodayToday,不到两年的时间,85后创业者宋迎春就将他的Today便利店拓展到200余家,完成了传统便利店6年才能完成的事业。
 
  国内电商巨头也开始争夺便利店市场。京东集团从2017年开始在农村地区开设便利店,收购现有小卖部并进行改装,从商品采购到配送全部由京东统一负责。京东CEO刘强东表示,“未来5年要开100万家京东便利店!其中一半在农村!每个村都有!”京东第一批已营业的便利店,具备京东代购,网上代下单、代收货,话费充值,火车票、飞机票、旅游酒店预订,个护美妆、日化洗护、纸品清洁等的销售和百货批零等功能。阿里巴巴也于2016年在其出资的超市内开设了“淘宝便利店”。目前正在上海及其周边城市、还有北京扩大开店数量。消费者可到店拿取网购商品,并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另外,借鉴国外快递企业“快递+便利店”的商业模式,国内快递企业也开始涉足便利店领域,顺丰优选、圆通妈妈驿站以及中通投资的小麦公社等都想在行业格局形成前成功抢占市场份额。与外资连锁便利店、本土便利店、电商等零售企业不同,快递企业大多是利用自身的物流优势切入零售业态。但业内人士分析,若仅靠物流优势,这些企业很难撑起整个零售业务,想要在零售市场分一杯羹,供应链资源的整合、对消费习惯以及新零售发展趋势的研究等都是必要条件。
 
  便利店在中国得以快速发展,依赖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的驱动。
 
  便利店产业有一个规律,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便利店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消费者开始接受便利店概念;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便利店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便利店的形态开始与顾客的需求结合,便利店市场化程度明显、特色鲜明;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便利店产业进入爆发增长期,开始品牌整合,优胜劣汰。根据2015年中国城市人均GDP200强排序,第200名的青海海北市已达到人均5492美元,共有10座城市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
 
  另有数据显示,未来10年,中国户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月至8000元/月的“新兴中间层”和户均可支配收入在1.2万元/月至2.2万元/月的“中上层”人群比例会不断提升,而这两个人群的消费特点是对价格不敏感,消费时间“碎片化”以及更愿意把有限时间花在文化、娱乐、休闲等领域,这些人群将成为便利业态的消费中坚力量。此外,80、90后消费群体生活节奏加快,“宅、懒、馋、急、忙”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形态,刚好催生了对便利店的需求。
 
  对于便利店产业来说,现在的中国无疑是最好的市场。
 
  根据业界经验,每3000人可以支撑一家便利店。日本有1.2亿人,便利店数量为5万家;美国有3.2亿人,便利店有15万家,在这两个国家,便利店市场已经几近饱和。而我国有13.6亿人,以6000人需要一家便利店保守估算,需要20万家便利店,而目前中国的知名便利店只有2.6万家,市场缺口巨大。并且,在目前的260多个品牌中,还未诞生极具影响力的全国连锁便利店,市场还是一片蓝海。巨大的市场“蛋糕”,让便利店门内和门外的人全部躁动起来。
 
  资本观望
 
  按照惯例,凡是站在“风口”的行业,首先吸引的一定是资本市场的关注。比如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已经遭遇资本的多轮疯抢。相比之下,便利店在资本界成了一个略显奇怪的领域——站在门外观望看热闹的居多,真正敢下手的少。在传统意义上的便利店领域,至今只有Today便利店拿到了风险投资。
 
  全时便利店是在中国发展最好的连锁便利店之一,目前已拥有360家门店,去年销售额增幅高达171%,今年上半年已完成了去年全年的销售额。无论是门店体验,还是业绩情况,全时都让资本十分感兴趣。据全时便利店总经理杨波透露,近两年,与他谈过的投资机构多达几十家,一开始全时便利店也抱着积极拥抱资本的态度与资本沟通,但过程并不理想。“刚开始了解到商业模式和经营状况,对方投资的意愿非常高,但涉及到便利店的长期发展规划时,对方突然没了兴趣,资本投入都特别关注短期收益。”
 
  目前,中国投资者对于便利店的投资过于急于求成,对于刚刚起步的便利店,就希望能在一年开100家连锁店,第二年开到300家,同时完成对各类硬件设备的投放,第三年就希望可以获得大幅度的盈利,第四年就要上市。
 
  从行业现状来看,想要达到这种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罗森集团中国总裁三宅示修分析道,短时间内把店铺迅速铺开,意味着无法仔细选址导致房租过高或人流量不足,最终会影响店铺的盈利。无法获得持续盈利的店铺就算一开始获得了风险投资,也很难维持下去。
 
  资本踌躇不前的原因还有很多,包括地区经济差异导致其发展极不均衡,以及成本高盈利难等问题。
 
  地区发展不均衡
 
  中国便利店行业已经发展了20多年,目前依然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品牌。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国内便利店品牌超过260个,除石油系便利店品牌,大多数便利店都属于区域集中型企业。一线城市中除上海、深圳的便利店发展水平较高,其他各地的便利店发展水平距离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有一定差距。
 
  目前,国内便利店主要分布于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内地的省会城市,西北、西南内陆地区发展较为落后。在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排名中,深圳排名第一,太原和长沙分列二、三位,上海和北京仅排在第七和第八位。其中,美宜佳、唐久这些区域性便利店发展直接促进了当地便利店发展的速度。太原之所以可以击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排在第二位,达到每2801人便拥有一家便利店,这主要依靠本土品牌唐久便利店和金虎便利店的充分发展。数据显示,2016年,唐久便利的销售额达到39.06亿元,门店总数达1420家;金虎便利的销售额达到11.32亿元,门店总数为943家。
 
  位于广东东莞的本地便利店美宜佳打败众多外资连锁便利店,成为我国数量最多便利店。公开数据显示,美宜佳已开出了10000家加盟店,2016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整体业务增长26%.美宜佳与7-11等品牌便利店聚集在闹市区、写字楼不同,美宜佳更多地选择居民区、工业区甚至城乡接合部等租金低廉的地方开店。
 
  漫长的冬季成为制约北方发展便利店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冬天,很多消费者不愿意出门购物,所以24小时便利店曾经被认为是适宜在南方生存的业态。然而,随着便利店品牌的快速拓展,加上地区政策的倾斜,便利店近两年迅速在北方推进。2016年,便利店增长率最高的城市是哈尔滨,高达33.3%;北京的便利店增速达到23.5%,成为便利店发展的明星区域。
 
  顺丰优选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南北差异的情况未来会有一定改变,以顺丰优选为例,东北的公司效益是最好的。二线城市接触进口商品的渠道很少,但当地人消费力强,人们的这部分需求就会集中爆发出来。
 
  而且,在那里开店的竞争不激烈。“
 
  北京欧来客连锁便利店公司董事长刘丁也表示,欧来客将在东北进行下一步业务拓展。此前,东北的超市多是夫妻店,在服务、规模、科学性、装修等方面都有提升的空间,未来,他们将对东北市场的便利店进行系统性升级改造。
 
  除了不同城市之间发展差异比较大,同一城市人口密度的巨大差异也成为制约我国便利店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北京为例,东北部商业繁华,人口密度大,便利店也多分布在此。而西南部以居住区为主,白天几乎沦为空城,客流量难以保证,租金又高,这一地区的便利店发展比较滞后。
 
  成本高盈利难
 
  在商家最为关注的盈利方面,中国便利店的表现也不太乐观。虽然便利店行业整体销售额明显增加,但日均销售额仅增长4%.这意味着便利店的销售增长更多来自门店数量的增多,而非门店销售的增长。缓慢增长的单店营收和快速增长的费用,导致净利润水平过低,这也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基层门店经营者对其门店的发展远不如行业观察者乐观。
 
  虽然便利店产品的均价要比超市高15%、毛利率多20%至30%,但由于人力和房租成本较高,净利率很难超过5%,行业盈利难度很大。
 
  “其实目前各大便利店品牌还处于盈亏持平,甚至亏损的状态。”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透露,在行业内,大家所认可的,做得较为成功的便利店品牌,只有1.5个。“1”指的是全家,“0.5”指的是罗森。
 
  尽管7-11是全球便利店行业的龙头,但在中国市场所占的份额不高,且近年来盈利状况亦不乐观。持北京7-11百分之二十五股权的王府井百货2015年半年报披露,柒-拾壹(北京)有限公司实现净利润为-284万元,尽管公司在2015年全年实现扭亏,但从2016年半年报来看,净利润亏损额为近年最高,达到了715万元。
 
  为何盈利如此艰难,仍有大量资本和企业前赴后继往里跳?“从商业价值来看,便利店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如日本,便利店与大卖场的占比接近6:4,而在中国,这个数据是8%比92%,相当于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加上消费习惯的变化,便利店一定是未来的趋势所在。”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的盈利状况不是最重要的,在风口到来前,跑马圈地才是正事。
 
  对便利店而言,无论是单店收入还是利润水平,都与产品结构息息相关。日本便利店生鲜及半加工食品销售占比为30%至40%,日本7-11快餐占销售额比例为30%,罗森为25%;而在中国样本企业中,接近一半的便利店生鲜及半加工食品销售额占比不到10%.鲜食是便利店差异于传统超市的核心品类,也是日资便利店与内资便利店竞争的利器。不过,要经营好鲜食并不容易。赢商网创始人、零售专家吴传鲲表示,鲜食对于供应链的要求非常高,传统便利店做鲜食要考虑存放时间、售卖数量、消耗量和品类管理,背后需要一整套成熟的供应链系统。
 
  未来,便利店想要获得发展并实现盈利,首先要解决因大城市的店铺租金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严重挤压了店铺利润的问题。其次,与外资大型连锁便利店相比,本地便利店还面临物流体制不完整、服务不统一、效率低下等问题。
 

标签:2017年第11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