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封面故事

我们为什么重视养老

作者:石海娥     
内容摘要: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首席专家梁春晓在“第三届中国老龄社会峰会”上表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并非老龄化本身,而是失衡和不适应,所以人口老龄化不是问题,失衡、不适应才是问题
  我们为什么重视养老?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全国老龄办原副主任吴玉韶在中国平安深圳康养战略开放日上表示:养老是一个家庭的“家事”,也是整个中国的“国事”。

  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发布《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736亿人,占总人口的18.9%;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056亿人,占总人口的14.2%.据预测,“十四五”期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规模年均增长约1000万,远高于“十三五”期间年均700万的增幅。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杨舸认为:60后群体将于“十四五”期间逐步进入老年期,推动老龄化进程的突然加速。老龄化进度的加快带来劳动力结构的迅速变化,将引起医疗保险、养老金等公共支出的快速增长,给社会运行机制的及时调整带来挑战。

  如今,我国正逐渐从轻度老龄化向中度老龄化迈进,预计将在2035年左右进入重度老龄化,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产生更多空巢家庭,当“养儿防老”越来越难以为继时,现行的“9073”养老模式如何找到创新点?政策能否靠前发力,满足基础的养老需求?多样化养老带动的部分产业能否规模化、长效化?随着个人养老金的落地实施,一切都在探索和推进中。

  失衡和不适应是关键所在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首席专家梁春晓在“第三届中国老龄社会峰会”上表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并非老龄化本身,而是失衡和不适应,所以人口老龄化不是问题,失衡、不适应才是问题。


  我国目前实行 “9073”的养老模式:90%的老人采取以家庭为基础的家庭养老;7%的老年人享受提供日间照料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的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当前中国“未富先老”的现状决定绝大部分长者退休收入较低,而家庭养老支出少,对家庭的经济负担不是很大,且符合中国人长久以来形成的三代同堂的传统观念,因此成为我国主流养老模式。但随着近些年少子化和年轻人生存压力的增大,大多数家庭养老变成了老人自我养老,而应与之匹配的老龄设备、适老环境、健康和护理服务等都还处于缺失状态。

  张天祥的孩子结婚后出去单过了,平常家里只有老两口。由于家里没有安装适合老人使用的扶手等安全装置,他在洗澡时摔伤了,伤好后,他自己在卫生间安装了扶手。据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提供的数据,国内老年人除了老花镜(60.9%)、家用血压仪(13.8%)的使用率超过10%,其它非传统老龄用品,如居家环境应用的扶手、马桶助起设备、厨房辅助设施、防滑浴盆、呼救装置、护理床等老年用品的使用率极低。

  “目前,国际市场上老年用品品类多达6万多种,而我国只有大约4000种。”养老产业分析师赵明说,近两年,基础养老条件差,绝大多数家庭环境不适合养老等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部分城市开始尝试老年家庭的适老化改造。今年2月,民政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十四五”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的通知》,推动科技适老与智能家居、智慧社区、智慧出行、智慧医疗融合发展。

  苏州市按照“政府补一点、家庭掏一点、企业贴一点”的方案,对符合补贴标准的5万户老年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探索“社区+物业+养”

  融合服务的新路径;海尔则成立了适老产业平台,通过创建全屋居家适老生态体系,为用户提供居家养老全场景解决方案:大字体大按键的关爱系列洗衣机、可自动熄火的防干烧燃气灶、能听懂老人方言和口音的AI语音智慧保鲜冰箱、可联动智能枕感应老人睡眠状态的帝银河空调,都是海尔结合老年用户需求在适老化方面的探索;天津市“银发”智能服务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手段,从原来的上门走访转向运用主动关怀、智能预警、应急救助等设备,监测家庭实时水、电、燃气使用情况,多渠道关注老年人健康。在适老化改造的推动下,适老化设备也逐渐走入老年家庭:卫生间里的毫米波雷达,可以及时检测到老人摔倒的情况,并发出警报声,还会自动给紧急联系人拨打电话;睡眠监测床垫可以及时监测老人的睡眠情况;门上的报警器也能在家中无人时监测是否有人非法闯入……

  理念的转变、科技的创新正在为家庭养老提供更多思路。包括养老照护床位建设、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以及智能设备安装等在内的“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也对家庭养老起了不小的助力,配有专业智能设备的家庭养老照护床不仅更方便给老人翻身、喂饭、按摩,家人还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看老人的睡眠情况、心跳指数等数据,便于家人随时了解老人的情况。为弥补夜间照护方面的空白,苏州市甚至探索了“家庭养老夜间照护床位”建设,2021年,苏州夜间照护服务已累计签约2796人,服务20万人次。“目前多数城市都尚在建设中,各地评估条件、提供的床位数量都不一样,未来如何还需观望。”赵明说,无法独立就医、日常生活发生危险得不到及时救助、因无人陪伴精神沮丧等问题导致的失衡和不适老现象越来越受到重视。

  “特困老年群体”考验社会应对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员、社会学院教授朱耀垠认为,面对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养老负担不断加重的情况,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于推动基本养老服务人人享有。


  我国老龄化呈现出发展速度快、老年人数量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11月5日,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 “全球老龄化机遇共享”分论坛发布了《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城市能力指数研究报告2022》。研究报告显示:服务体系、环境友好是城市能力指数差异的主要来源;经济实力是城市应对人口老龄化能力的重要保障;城市应对人口老龄化能力与人口老龄化进程基本相适应;城市层级越高,应对人口老龄化能力越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四大城市群城市能力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京津冀在服务体系领域领先明显,长三角在银发经济领域领先明显,珠三角在财富储备领域优势显著。

  “研究报告结论背后其实是基本养老服务在破解‘特困老年群体’养老上的意愿和能力。”2022年10月26日,民政部举行第四季度例行发布会,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据调查,我国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占比目前已超过一半,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比例甚至超过70%.近期,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指导意见》,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减少居家养老安全风险。

  “广义上讲,空巢老人、失能失智老人都属于特殊困难老年人。”赵明了解到,一些城市和乡村正在陆续尝试三大模式融合的“新家庭养老模式”,“比如南昌正在积极试水的万科南嵌入式养老院。”万科南社区嵌入式养老院为周边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日托、全托,以及居家上门服务,选择日托或者全托的老人除了免费使用阅览室、多功能厅、舞蹈室、康复室等公共活动空间,还可以免费认领机构内的地,栽种自己喜欢吃的菜。

  “部分乡村集体把一些闲置的公共用房装修改造,开设幸福驿站,让村中老人集中起来共同居住生活,生活开销由村集体和老人子女按比例负担,这种模式和万科南社区嵌入式养老院类似。”赵明说,相对于城市老人来说,农村老人没有充裕的退休金,加之农村养老体系及养老机构建设滞后,农村老人的养老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融合的“新家庭养老模式”或许能带来不一样的思路。

  在特殊困难老人群体中,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问题最为严峻。他们绝大多数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进入养老院,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长寿时代中国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下称《报告》)

  显示,过去十年,养老机构的床位空缺率高达50%,3.8万余家养老机构仅解决了全国0.84%的老年人养老需求,整体呈现“低入住率-低服务水平-低入住率”的恶性循环,作为集中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专业照护服务需求的养老机构照护功能不足。

  “针对这部分老人,我国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江苏省南通市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级市之一,作为全国首批长期照护保险项目的试点城市推出了南通长护险,被评定为中度失能人员的老人,不仅每月有200多元的补贴,护工每个星期还会上门两次提供洗澡、理发、按摩等服务,同时还有器具支持,护理床、轮椅等都可以低价租用。江苏省南通市医保中心副主任潘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截至2021年底,南通市长期照护保险参保人群达730万人,基金规模达7亿元;累计享受待遇人数达6.5万人,累计居家服务超500万人次;引入各类养老护理机构390家,拉动当地经济发展23亿元。

  在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其长期照护保险针对重度失能人员的补贴是7小时/周,每月在30小时左右,全国按每小时30元计(上海为40元,标准稍高),每年需要1.08万元。据此测算,250亿元能使重度失能老年人得到基本护理保障。但据媒体报道,我国养老机构发展普遍缺少支付机制保障。当前,除了既有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社会救助,长期护理保险和护理服务补贴是对老年人影响最大的制度。在子女尽赡养义务和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的基础上,能否建立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支撑,以护理补贴和重点人群兜底保障制度为补充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直接关系着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和产业升级。

  我国养老第三支柱也于近期传出了好消息:11月25日,人社部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北京、上海、广州等36个先行城市或地区,可以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此前,继11月4日人社部、财政部、国税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同日,个人养老金有关税收、产品的配套政策也相继出炉。“个人养老金是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的制度。”赵明说,个人养老金的实施意味着我国养老第三支柱迎来“破冰之旅”。

  产业增长带来新就业机会


  我国传统养老产业规模的扩大正在促进养老服务消费,“老人陪诊师”“助浴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在满足养老服务新需求的同时,也成为我国就业市场的重要增量。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的良性循环正在逐步形成。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2023年全球养老产业发展及中国市场趋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8.8万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2.3%.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6.7%.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养老产业呈现出两条不一样的路径:一条是养老产业加速发展并催生新职业;另一条则是“新老人”带来的新市场。

  人民大学毕业的苏明薇以“老人陪诊师”为开端介入养老产业。“老人陪诊师”被官方定义为“社群健康助理员”。2020年,该职业被人社部正式写入职业分类。“带老人看病只是最基础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聊天给老人提供情绪上的抚慰和关心,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陪诊期间,苏明薇会逐一告诉老人做每项检查的原因,讲解化验结果、用药方法等等,打消他们的困惑和顾虑。

  除了陪诊师,助浴师、24小时住家护工等职业也成了“刚需”:从上门前和老人子女的沟通,到洗浴前的准备工作,再到洗浴后设备物料的清洗回收,养老项目创业者李民花前前后后升级了四版助浴标准流程,其中包含50多项助浴细节,例如给老人洗澡应该先从脚洗起——老人血液循环不好,一开始洗头容易刺激脑血管等。

  “帮助身体衰弱的老人洗澡需要使用专业设备,还需要至少2-3人协助完成,普通的保姆或护工一个人很难胜任,而老人的子女们又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容易弄伤老人,此外,把失能老人送到外面的浴室,移动风险也较大。事实上,在日本,助浴已经是一项比较普及的老年服务项目,老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有助浴人员定期上门服务,其发展模式已经相当成熟。” 李民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团队目前的接单频率稳定在每月100-200单。不过,据她估算,自己的团队每月接单上限在600单左右,现在甚至还没有达到上限的1/3.营收方面,李民花的助浴团队仍旧以单次收费为主,每次助浴,需要2-3名助浴师同时开车上门服务,北京五环内助浴单次收费400元,五环外加收50-100元远程费。

  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人社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明认为,“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健康照护师”“老人陪诊师”等养老服务新职业的市场需求正在释放。伴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这类新就业工种,将为社会提供数百万新增就业岗位。

  未来的老龄社会


  从年轻社会向老龄社会转型:首先要推动关于老龄社会的共识;其次要构建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包容性老龄社会,包括年龄包容、经济包容、社会包容、技术包容、政府包容等。最后要通过面对系列挑战,构建多元包容、全民共享、智能创新的老龄社会。


  上世纪60年代出生,如今60岁左右的人们,被称为“新老人”,《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认为,“十四五”时期,“60后”群体将成为老年消费主体,他们懂科技、爱时尚、有爱好、懂生活、会享受,群体悦己意识在逐渐觉醒,因此具有更高的自主意识、消费意识、参与意识,从基础的吃穿住用行到进一步提升生活品质,如娱乐、保健、旅游、社交等新兴消费需求开始迸发,对供给端提出了更高要求。

  重庆市人口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人囗学会秘书长刘国辉认为,随着大批“60后”跨入老年人行列,无疑将从许多方面刷新传统的老年、老人、老龄社会等概念,改变基于旧有的老人观念形成的养老观念、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以“60后”为代表的“新老人”,正在用“旅居养老”“抱团养老”“兴趣养老”“田园养老”“创业养老及再就业养老”等多样化养老方式书写着新的产业数据。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银发经济崛起——2021老年用户线上消费报告》显示,2021年前3个季度,56岁以上用户在旅游度假上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10倍,本地周边游、园艺生活、花卉绿植、文玩收藏成交额均有明显增长。2021年前3个季度,56岁以上用户网购手机的成交额同比增长99%.此外,老年人在新型家电上的消费也明显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20-2021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显示,有超过23.9%的60后个人旅游消费开支超过5000元,高于70后、80后,也高于90后、00后。

  充分利用老龄人口这一资源,不仅能够缓解劳动力短缺压力,还能促进社会医疗保健支出分配更加合理。刘国辉认为,未来的“银发经济”既包括传统的衣、食、住、行、用等实物消费,也包括长期照护、健康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家政服务、养老金融等服务消费,还有文化、艺术、体育、休闲、娱乐等新型消费,以及科技赋能下的智慧产品和服务,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

  “老年人拥有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储备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财富。尤其是新一代老年人比过去更富有,受教育水平更高,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挖潜‘银发经济’将成为增长新动能。”这一观点和梁春晓的思路颇为吻合,他认为:年轻社会向老龄社会转型首先要推动关于老龄社会的共识;其次要构建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包容性老龄社会,包括年龄包容、经济包容、社会包容、技术包容、政府包容等。最后要通过面对系列挑战,构建多元包容、全民共享、智能创新的老龄社会。

上一篇:居家养老
下一篇:应对老龄化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