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封面故事

“夜间经济”应向多元化、规范化发展

作者:臧梦璐     
内容摘要:随着百姓收入增加、消费加速升级,人们对“夜生活”有了更新更高的需求,需要政府层面引导供给侧的创新,各地发展“夜间经济”也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夜间经济”应向多元化、规范化发展
大理古城一间文艺酒吧里,歌手在弹唱流行歌曲
 
  在北京、上海、天津、济南、南京等地出台的新一轮促消费政策中,“培育夜间经济”一词频频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与过去相比,当下的“夜间经济”

  有哪些新特点?我国“夜间经济”发展是否存在地域和城乡差异?

  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蕴,她表示,“夜间经济”的发展是适应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选择,是消费升级推动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不过,各地发展“夜间经济”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光彩》:多个城市相继出台促进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王蕴:首先,这是一场关于“夜”

  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根本动力源于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获得感及满足感,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也逐渐升级。

  我国在现阶段提出发展业态多元、体验丰富的夜间经济,是顺应人们对于精神文化追求之举,也是适应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选择。

  多个城市先后出台促进“夜间经济”相关政策,根本目的还是为“夜间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现在“夜间经济”发展比较火,但更多偏重餐饮、购物等传统消费内容。随着百姓收入增加、消费加速升级,人们对“夜生活”有了更新更高的需求,比如博物馆、旅游景点能不能在夜间开放?这方面市场供给和百姓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政府层面引导供给侧的创新。

  其次,“夜间经济”将引领新一轮消费升级。“夜间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以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主。从中国不少城市的经验看,以文化产业为切入点发展“夜间经济”,不但能够提高产业附加值,而且有助于树立城市品牌形象。

  再次,从城市管理的政策供给层面看,这还是一次“放管服”改革。所谓“放”,就是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管”,不是一刀切“管死”,而是要通过完善机制和科技手段“管好”,防范安全风险:“服”,就是要提供针对“夜间经济”的公共服务。

  《光彩》:与过去相比,当下的“夜间经济”有哪些新特点?

  王蕴:现在的“夜间经济”是一种多业态融合的复合型经济,这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线上线下融合。线上不打烊,线下更多体验型活动配合线上成为“夜间经济”

  的一大新特点;二是不同业态之间的混搭。

  如“购物+休闲娱乐”“购物+体育”等,商、旅、文各种业态的综合发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多种夜间消费体验的需求。

  《光彩》:我国“夜间经济”发展会因为地域及城市规模存在差异吗?

  王蕴:“夜间经济”发展与城市气候、地理环境有关,北方夏季短,春秋冬气温低,对当地百姓的夜间消费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南北方“夜间经济”繁荣程度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同,因为“夜间经济”很多内容属于服务范畴,它的发展往往需要比较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南方城市第三产业总体比北方城市发达。因此在发展“夜间经济”时,一定要立足城市自身情况和当地百姓实际需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能为了发展而发展。

  此外,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人口多,需求空间大,比较容易在一些业态发展上达到规模经济效应。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城市就不能发展“夜间经济”,在一些中小城市,大量有价值的商业与文化资源有待开发。比如旅游型城镇,可以开发夜间特色项目,做出以夜间旅游为主体的“夜间经济”模式。另外,目前消费市场下沉现象非常突出,三四线城市一些潜在的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如果能够瞄准消费者需求,把夜间活动发展起来,也能对“夜间经济”发展起到比较好的促进作用。

  《光彩》:政府在推动“夜间经济”发展时应关注哪些方面?

  王蕴:夜间经济有两种形态,第一种是消费者到线下的本地商业场所消费,第二种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消费。

  政府在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是一定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应该通过政策释放一些积极信号,引导鼓励市场主体进行供给侧改革,在餐饮消费、购物消费与城市灯光秀之外,完善城市治理结构,给消费者创造更加多元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夜间消费场景,满足百姓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二是应该为“夜间经济”发展做好服务保障。硬件保障方面,应注意交通是否便捷、出行是否安全、Wi-Fi是否覆盖等;软环境保障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应急事件处理机制,给予夜间电费优惠,夜场文化演出在票价上给予一定补贴等。

标签:2019年第11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