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 > 书评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作者:丁凤山     
内容摘要:  打开中国历史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头脑当中固有的模式往往是将视线直接聚焦到具体的朝代、年代,以及以皇帝为主要代表的著名历史人物和影响历史进程的著名事件当中。而北京大学宋史研究专家赵冬梅《法度与人心》一书却一改年代叙事的刻板印象,站在更加宏大的空间视角来思考理...

  打开中国历史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头脑当中固有的模式往往是将视线直接聚焦到具体的朝代、年代,以及以皇帝为主要代表的著名历史人物和影响历史进程的著名事件当中。而北京大学宋史研究专家赵冬梅《法度与人心》一书却一改年代叙事的刻板印象,站在更加宏大的空间视角来思考理解历代制度之得失,并讲述制度与不同层面人物之间的互动联系。就如同一辆奔驰的列车,如果我们身处其间,目光往往容易投向每一名乘客、每一扇窗户。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站在天桥上俯视脚下隆隆驶过的列车,就能清楚地看到火车的整体形态、人与车的互动以及每一节车厢之间的连接关系。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作者:赵冬梅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是赵冬梅以30年史学研究为基础,为读者奉献的一本通解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纠葛的历史读物。要把中国的历史演化讲清楚,非有一个宏大的视角不可。而历史当中的各种醒目标识,诸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终会成为白骨一堆,历史最终能够积淀下来的是什么呢?制度和人的认识!制度成果和文明共识,这是唯二真正可以沉淀下来的历史成就,而且随着历史的延展而愈加深沉和久远。制度文明在每个环节上都对政治权力和人的活动进行制约,而制度运行之下的人又通过各种行为方式对制度本身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中国历史,在避免割裂感和碎片化的同时,能够对古人自觉不自觉为中华文明的进步所做的探索和贡献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法度与人心》一书分成上下两篇。上篇是对延续封建王朝数千年的各种政治制度的梳理和探索,讨论了皇权的局限性,皇帝如何与权臣博弈,皇权如何延伸到地方,官员如何选拔,以及利益如何在文臣武将中分配等。下篇则是对人与制度的互相作用的探讨,分别讨论了观念造就的古今代沟,政治文化的变迁,以北宋为例的政治兴衰,传统政治文化的走向等。最后辑录了中国古代史读书笔记。

  书中两个观点可以概略代表作者的思想。一是作者引用的宋代历史学家马端临的一个洞察:“窃尝以为理乱兴衰,不相因者也。典章经制,实相因者也。”因为历史本身具有时间性,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变动过程。研究考察历史兴衰,既要置身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作具体、动态的分析和把握,弄清楚已经逝去的历史事实的存在状态,又要理清这一事件发生的底层逻辑,思考对现在及未来所发生的作用和影响。

  二是作者的直观见解——“历史并不一直向前”。在对朝廷性质和君臣关系的认识上,元朝曾出现两大倒退:从朝廷性质看,华夏传统将天下称为江山社稷,主张“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而元朝则入了皇家私囊,江山社稷变成了皇室私产;从君臣关系看,华夏传统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到了元朝,臣子沦落到以自称奴婢为荣,君臣关系沦落为主奴关系。

  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金元以降,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水平为何会走下坡路?推动其江河日下的原因究竟何在?作者以此展开深入细致的剖解,引领读者产生对过去和未来的深入思考。

  但书中一些观点不免有偏颇之嫌,特别是认为“就本质而言,皇帝没有私利”“皇帝以天下为家,大私为公”

  等,这些观点还是与今人对封建王朝本质属性的主流认识相悖,值得商榷。

  但瑕不掩瑜。毫无疑问的是,这本书对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制度变迁与文化更迭的脉络,认识历史上人与制度的互动关系,必定大有裨益。

标签:2021年第12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