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峡江的转弯处》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 者:陈行甲
2011年,从湖北偏远山村走出来的大学生陈行甲接任湖北省巴东县委书记。这是一个深度贫困县,按照当时的统计,全县有贫困户16.1万人。
更严峻的是,当地连续几年发生轰动全国的恶性群体事件和社会生态问题,大家士气低迷,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持悲观态度。
面对极度困难的局面,陈行甲决定正面突围。他把县领导信访接待日从每月一次改为每周一次,在网上公开自己的邮箱,注册马甲亲自回复网民的帖子。他给网络中心的同志定了一个规矩:“只要不是违法的侮辱、攻击、谩骂,网友的帖子让他发,不要删。”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接待了30批大规模群众集体上访,“巴东县委政府大楼有后门”,但是,“我从来没有走过一次”。
同时,陈行甲着力整顿干部作风,他请党建专家来给干部讲课,让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以及县直局长按抽签顺序讲课,并在县电视台播出,倒逼干部提高水平。
为解决巴东的贫困,他安排县委办公室策划“县委书记边界行”,在调研的基础上号召全县干部结穷亲,组织记者开展宣传;在经济指标上给全县干部松绑,“财政据实关门,不灌一分钱的水”;集中全县资源狠抓交通基础设施改善;设立行政时钟,干部对于来办事的老百姓,别说吃拿卡要,就是拖拖拉拉都不行。
此外,通过金融、电商等服务,巴东打造了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项目,成为集实体店、信息发布中心、特色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新型信息服务中心。同时,通过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与评定,巴东真正实现了精准扶贫,《新闻联播》曾以6分多钟的时长报道巴东精准识贫屋场院子会。
在民间流传更广的是陈行甲与腐败分子做斗争的事。陈行甲在书中详细讲述了这一经过,5年间,他亲自签字双规或抓捕的官员和不法商人多达87名,他的经历成为《人民的名义》等热门电视剧人物创作的原型。
陈行甲的行事模式与幼年经历息息相关。《在峡江的转弯处》用了很大篇幅描述他在下湾村的童年生活。
虽不富裕,但母亲一生干净整洁,对任何人都保持尊敬,对有困难的人总是竭尽所能给予帮助;她一生勤劳,照顾孩子时也用尽全力出工,生怕生产队的人认为她带着孩子是个拖累……这些细节深深渗入陈行甲的骨血,从湖北大学,到基层,再到清华大学、芝加哥大学,直至巴东县,他走的路,始终沿着母亲指引的方向。
2015年,陈行甲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就在任期届满,即将被提拔之时,他却辞去公职,创立了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致力于开展公益创新、大病救助、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教育关怀、防灾救灾等方面的公益项目。“我辞去了公职,但我永远不会辞去共产党员的身份,我仍然坚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信对弱势者的悲悯是人活着的意义之一。”“这本书的出现,是希望年轻人看到,遇到困难不要妥协,要勇敢地去征服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公。”
有的人活了一生,有的人一生只是活着。陈行甲是前者,他的经历独特而充盈,正如他的儿子阿鱼所说,“如果有问我,父亲教给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想我会这样回答他:我们不该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同情过的人,呼唤过的正义,渴求过的尊重,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深植于生活世界的共通意义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