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封面故事

城市:越“夜”越美丽

作者:臧梦璐     
内容摘要:
城市:越“夜”越美丽
位于北京三里屯的三联韬奋书店夜间坐满了读书的民众(图/ 臧梦璐)
 
  在这一轮政策推动中,各地提出的“夜间经济业态”不同于过去的夜市,它的含义不断外延,包括了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发生的服务业方面的商务活动,成为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其业态囊括晚间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影视、休闲等,业态更加丰富,模式也不断创新一座城市夜晚的魅力在哪里?也许是华灯初上时的建筑,车流不息的街道;也许是充满烟火气息的美食节和夜市;也许是各具特色的街头表演、文化景观……

  2018年12月1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鼓励提振夜间经济、繁荣夜间消费。此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南京等城市相继出台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相关举措,“夜间经济”仿佛一夜之间成为当下最时髦的概念,并且这种趋势由一二线城市逐渐向三四线城市辐射。

  今年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再次提出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特色餐饮街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大投入,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完善夜间交通、安全、环境等配套措施,提高夜间消费便利度和活跃度。

  夜间经济走红
 
  夜间经济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

  早在唐宋时期,一些名城就有了夜间经济的雏形:唐朝金陵富人微行夜中买酒;宋朝成都有“遨游空闾巷”的壮观局面,临安城的夜市也是车水马龙;明清都市中商业区的夜晚“千街错绣,灯火连昼”……

  新中国成立后,灯光夜市成为各大城市的一道风景。夜市集聚着形形色色的小商贩,实惠的大排档、廉价的衣物和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满足了市民的消费需求,在夜市摆摊也成为很多人的“第二职业”。2000年左右,夜市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然而,这些“野蛮生长”的夜市存在许多问题: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占道经营阻塞交通、规划杂乱影响市容、安全隐患难以消除等。此后的10余年,一些大城市迎来了夜市关闭潮。

  时隔十余年,为什么包括夜市在内的夜间经济再次被推到台前?

  一方面,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抓手,而夜间消费是不容忽视的增长点。

  数据显示,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在18时至22时,即夜间消费的“黄金四小时”,大型商场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一半。根据商务部数据,我国夜间经济市场规模到2018年已经达到22.85922万亿元。随着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夜间消费场所增加,夜间经济发展规模将呈现爆发式增长,预计将在2020年突破30万亿元。同时,夜间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增加大量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现阶段我国夜间消费中餐饮、购物供给比例较高,文艺演出、博物馆展览、经典游览等优质项目供给不足或发展单一,人们对于更高层次的夜间消费需求尚得不到满足。

  反观那些世界级的“不夜城”,他们大多始于一种高度细分的主导产业,或者在兴盛之初就带有鲜明的城市特征。比如,东京的夜兴于“食”,深夜食堂闻名海外,餐饮业已成为夜间主力产业和夜间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巴黎的夜兴于“赏”,以“夜巴黎”模式著称的法国夜间经济依附于其精美绝伦的法兰西文化和艺术;澳门的夜兴于“娱”,博彩业兴盛并成为主导产业;香港的夜兴于“购”,得益于闻名世界的购物天堂。

  以法国“夜巴黎”模式为例,巴黎发展夜间经济不仅仅局限在酒吧、餐饮等单一娱乐消费领域,而是拓展到艺术、文化、演绎、零售等领域,使法兰西文化与艺术的魅力在夜巴黎模式助推下更璀璨夺目。

  这种差距蕴含着中国夜间经济发展的巨大空间。

  在这一轮政策推动中,各地提出的“夜间经济业态”不同于过去的夜市,它的含义不断外延,包括了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发生的服务业方面的商务活动,成为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其业态囊括晚间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影视、休闲等,业态更加丰富,模式也不断创新。

  从各地的实践看,初有成效的业态大多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基于原有的商业主体,比如已经形成规模的商圈、经营稳定的便利店、有一定吸引力的图书馆等,在过去的经营基础上延长经营时间,丰富经营内容;另一种是依托当地的文化、旅游等资源,打造新的夜间经济增长点。

  传统业态升级
 
  北京的三里屯是已经形成规模和口碑的知名商圈。沿着东直门外大街,从簋街一直往东走,太古里、通盈中心、工体、酒吧一条街等多个商业中心组成的三里屯商圈扛起了北京三环以里夜间经济的大旗,包含商业、艺术、文化、体育、休闲等在内的丰富业态足以满足消费者娱乐、休闲、购物、放松等多种需求。

  过去,三里屯的营业时间为10点至22点 ,对于精力和时间充沛的年轻人来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近期,响应北京培育夜间经济的政策,三里屯太古里试点外摆店铺,南北两区的外摆店铺共14家,总面积达750平方米。未来,外摆店铺还会增加16家,占地面积将翻倍。除了业态升级,商圈内18家店铺的营业时间已延长至22时后。“我们鼓励商户延时经营,力争在2019年底,商圈内营业到24时的商户达到15%.”朝阳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夜间消费的火热带动头部品牌入局。今年4月,星巴克推出融合了咖啡和酒的 Bar Mixato,进军宵夜档;5月,西贝酸奶屋开业,营业到凌晨1点以后;7月,肯德基推出夜宵辣串、卤味;主打粤式点心的金鼎轩在团结湖的5层门店开始实行24小时营业,据店内服务人员介绍,周五、周六深夜,客人能坐满 三 层。

  除了北京,成都、济南等地都提到引导商圈商户延长营业时间。此外,政策还大力支持便利店和图书馆24小时营业,还规划了一批夜间商圈,结合文化,打造示范街区。

  打造新的增长点
 
  文化和旅游是这一轮“夜间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过去,夜间文化消费可能就是看看电影,如今,人们有了更高的文化体验需求,比如夜间开放的博物馆、旅游景点等。‘黄金4小时’里的夜间旅游将成为一座城市的颜值和消费力担当。”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蕴说。

  在各地出台的政策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鼓励博物馆、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与此同时,各地城市竞相抢占“夜文旅”新赛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底,陕西、辽宁、甘肃、山东等多地为推动旅游“夜间经济”密集出台各种措施,例如陕西西安趁《长安十二时辰》热播之际,延长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白鹿原影视城、大唐芙蓉园等多家景区的开放时间,并开设夜场活动,增加多个夜间旅游消费项目。白鹿原景区工作人员表示:“夜场活动增强了游客黏性,尤其是夏季,游客吃夜宵、看演艺,大幅带动景区综合收入。”

  近日发布的《2019年中国夜间游客流大数据报告》显示,“夜间游”已占旅游市场的三成。

  “错过夜间游就是放弃三成旅游市场。”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调查所所长马仪亮表示,“特别是许多城市旅游流量见顶,而夜间经济作为消费时长的延伸,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考验城市管理智慧
 
  在过去的一年里,上海、北京、广州、成都四个城市在发展夜间经济发展方面的尝试比较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夜间经济的发展考验着城市治理和配套设施建设的水平。

  “乘客打不到车,司机不爱去。”几乎是每个熟悉三里屯的人固有的印象。尽管三里屯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商业优势和客源优势,但夜间交通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成为阻碍三里屯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以三里屯太古里为例,这个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的商场,地下停车位仅有800余个,即使加上方圆1公里内的另外7个停车场,也不足2000个车位,这与三里屯日均10万人次的客流并不匹配。

  公共交通的不便利加重了三里屯商圈夜间的交通困扰。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三里屯商圈夜间客流量同比增长23.5%,夜间消费金额同比增长30.5%,人均客单价同比增长137.2%,如果能有效解决交通问题,这个数据还可能被刷新。

  在夜间经济的城市配套方面,纽约和伦敦走在了前列。

  纽约24小时运行的地铁大大推动了晚间演出等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统计显示,纽约夜生活年均创造25万个就业岗位、110亿美元的薪酬,以及290亿美元的经济收入。

  而在将“夜间经济”作为第五大产业的英国,首都伦敦的地铁不仅实现周末24小时运营制,同时为了解决城市布局、治安、噪音、垃圾等问题,还设立了专职管理夜间市容的公务员。

  如今,中国也开始效仿这些做法。在梳理今年各省市发展夜间经济的相关政策时,记者发现,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建以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已成为各省市共识。

  根据《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规定,为解决北京夜间交通困扰,在公共交通方面,北京市将对“夜京城”地标、商圈及生活圈加大出租车调度,增加周边驾驶员数量,通过鼓励措施及优先调派策略引导驾驶员接单。

  据了解,相关部门已经就解决三里屯商圈夜间交通问题制定方案。太古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太古里将推出夜间停车优惠政策,从22时到次日11时,建立1元/小时的停车场收费系统。

  即将贯穿的地铁17号线也可以有效缓解工体地区没有直达地铁的尴尬境地。地铁17号线线路串联了通州、东城、朝阳、昌平四个行政区,将带动亦庄新城站前区、垡头工业区、朝阳港、CBD及未来科学城的发展。同时服务于潘家园、太阳宫、望京西、天通苑等城市重点居住区,这将为三里屯商圈的夜间经济带来大量新增客群。

  夜间经济是否兴盛,反映的是城市的软实力。除了改善交通,各省市正在加紧补课,提高城市对于夜间经济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今年“五一”前夕,上海黄浦区任命了“夜间区长”和首批具有夜间经济相关行业管理经验的“夜生活首席执行官”;9月7日晚上8点,湖南首个“夜间经济服务中心”——天心夜间经济服务中心正式启动运行;北京提出设立市、区、街(乡镇)三级夜间经济“掌灯人”制度,统筹协调夜间经济发展。

  政策应贴近市场需求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夜间经济,商户考虑更多的还是成本及营收情况。对此,企业界人士和专家呼吁夜间经济政策应更贴近市场需求,规划街区时要做好人流量、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前期调研。

  朝阳合生汇“深夜食堂2.0”是北京朝阳区点亮夜间经济的标杆工程。在这里,霓虹灯上标注着“延长营业时间至24点”的字样,但是,有商户反映,只有部分规模大一些的餐厅会营业到24点以后,小饭店和非餐饮类店铺通常会选择22点至23点间打烊。

  一家主营烤鱼的连锁餐饮企业负责人杨光表示,对于企业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人员配置以及成本和利润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来吃饭,延长营业时间的做法就不可持续。他建议政府在制定政策之前先做好市场调研,比如商圈人群密集度、年龄构成和购买力情况。“例如有些核心商圈的上班族住在通州等远城区,下班后商圈就没什么人了。另外,如果太晚下班,员工回家没有公共交通可搭乘,打车成本对餐饮员工来说太高了。”杨光说。目前,深夜打烊或者24小时营业的餐厅大多会选择在用餐晚高峰结束后、公共交通停运前,让一部分员工下班,由夜班人员接手工作,以节省一部分员工的通勤成本。

  便利店24小时营业的积极性似乎高一些。算上夜间人力成本、电力等店铺运营成本,便利店夜间营业并没有太多的增量利润,但便利店仍希望给顾客留下无论什么时候店铺都开着的印象。“在一线城市和商务活动频繁的地区,夜间的消费需求比较大,而便利服务的本质就是随时随地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位于北京国贸附近的“7-11”的员工小李说。据她介绍,夜间也是便利店进行修整、维护状态的时间,店员会利用夜间进行收尾工作和第二天的筹备工作,包括理货和清洁卫生等。对于便利店来说,夜间歇业并不能节省太多电费,“便利店主要用电来自冷柜等用于储存鲜食产品的设备,即使关店这部分费用仍然不能省去。”此外,一二线城市,白天会有诸多交通限制,所以部分餐饮店和便利店安排夜间配送货物,以提升配送效率。

  在中国,发展新型夜间经济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把握市场规律,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也需要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程度,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群众选择。

标签:2019年第11期 
上一篇:夜游正定
下一篇:夜间经济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