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封面故事

“一带一路”对中国影响深远——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

作者:冯晓霞     
内容摘要:“一带一路”建设不能只算经济账,评估其收益,要看长远、看全局。“一带一路”建设会拓展和深化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合作、友谊,极大地提升中国制造、中国规划的能力和信誉,提升中国威望
  从我国提出“一带一路”至今,已经有四年时间,取得丰硕成功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国际社会如何看待?在中国经济压力下行的当下,为何要在沿线国家投资?怎样实现盈利?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
 
  《光彩》:“一带一路”为何得到很多国家的积极响应?
 
  王义桅:首先,“一带一路”提出了一个新的合作模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之间的矛盾加剧。一些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碎片化的地区化加剧了地区间的矛盾。当前世界经济最迫切的要求是走出困境,做大世界经济的“蛋糕”,“一带一路”就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使中国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其次,“一带一路”将引领投资实体经济的方向。热钱流动是新自由主义政策下全球化的顽疾。热钱流动造成了少数人获得大利益、多数人利益受损的现象。由于规模庞大,热钱流到哪里,哪里就是泡沫;从哪里流出,哪里经济就塌方。管住热钱,才可能解决全球化的各种问题。“一带一路”将引导全球资本向基础设施、实体经济流动,把热钱变成冷钱,把虚钱变成实钱,把盲目流动的投资变成有目标、有结果的投资,使流动的资金服务于各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自贸区投资协定谈判,强调与沿线各国发展战略和已有的合作机制对接,推动全球投资协定谈判进程,为全球贸易开创新局面。
 
  《光彩》:沿线国家如何看待“一带一路”?
 
  王义桅: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心态是复杂的:一是担心不抓住机遇被边缘化,二是有担心和疑虑。总体来看,“一带一路”是受到沿线国家普遍欢迎的。因为中国将技术市场化的能力较强,沿线国家又十分看重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经验,希望充分发挥中国的投资潜力,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能源、港口等国计民生工程,增强沿线国家的内生动力,构建更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光彩》: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为何要去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王义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内外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认为中国是在用钱买影响力,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其实,“一带一路”并非对外援助,而是为了解决改革开放两大问题——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问题和全球化效应递减问题。
 
  这也标志着中国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从向世界开放到世界向中国开放的态势转变。
 
  从投资效果看,西方发达国家虽然社会稳定、法律健全,但给我国企业设置的投资障碍也越来越多,企业发展空间有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然多是落后、动荡的国家,但从长远来看,发展潜力很大。
 
  “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可以分为三大类:战略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项目。商业性项目是企业的投资行为,主要考虑收益;战略性项目则要考虑经济、政治、外交等多重因素,比如,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对提升中国话语权有重要意义;政策性项目更关注示范意义,比如雅万高铁的修建和开通,会开辟沿线上亿人口的市场。
 
  因此,不能只算经济账,评估其收益,要看长远、看全局。“一带一路”建设会拓展和深化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合作、友谊,极大地提升中国制造、中国规划的能力和信誉,提升中国威望
 
  《光彩》:如何看待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误解与疑惑?
 
  王义桅:国际上的误解主要表现在,把“一带一路”倡议说成是马歇尔计划。但二者无论是在时代背景、实施意图、参与国构成还是在具体内容、实施方式上都是不同的。马歇尔计划本意是美国通过援助欧洲经济恢复,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主要力量和工具。而“一带一路”建设的目的是塑造欧亚一体化,巩固大周边依托,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最终形成欧亚大市场,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21世纪区域合作新平台。
 
  《光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差异大,如何实现民心相通?
 
  王义桅:“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都是前欧洲殖民地,他们的历史文化多靠宗主国建设和书写。这些国家虽然是中国的邻居,但其民众在心理上与西方更近,这意味着,我们是在与一个西化的世界打交道。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相通之道,不但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更要创造共同记忆、共同身份、共同未来。
 
  共同记忆是指,“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要唤醒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塑造共同的回忆。
 
  共同身份是指,建设“一带一路”是文明的共同复兴。通过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从古代的丝路人到今天“一带一路”人,超越国家与民族的隔阂,塑造沿线国家的共同身份。
 
  共同未来是指,沿线国家只有将各自的未来捆绑在一起,才能同心共建“一带一路”。
 
  《光彩》:建设“一带一路”的资金从哪里来?
 
  王义桅:有国外学者预测,未来40年,人类基础设施投入超过过去的4000年。发达国家要升级换代,发展中国家普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金缺口巨大。仅靠中国投资是不现实的,必须采取全球融资方式,创新融资模式来解决资金问题。首先可以借助银行的力量,比如与欧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等合作;其次可以创立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比如丝路基金、亚投行、新发展银行等。
 
  第三,可以选择PPP模式,即实行公私合营。在不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颇受青睐。
 
  《光彩》: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项目?
 
  王义桅:首先,要从整体上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需要投资的项目。在沿线国家,特别是在东亚,能源、电力项目的投资需求最大,其次是公路、电信、港口、机场、铁路等基础建设项目。
 
  其次,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分类,了解这些国家分别需要“通”什么。通商、通资金、通路、通航……每个国家的需求不同,发展程度、阶段、国情也不同,需要“一国一策”,不能“一刀切”,更不能简单地把中国经验照搬过去。以高铁为例,中国的高铁建设很快而成功,但是,在很多国家土地是私有的,政府很难规划;在一些联邦制国家,邦与邦之间都很难相通。当然一些国家和局部地区也可以照搬中国的模式,比如产业园区等。
 
  第三,需要针对不同国家、不同项目,对环境、地理、生态、风险等进行整体规划。比如,资金缺口、安全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都要成为考量的因素。
 

标签:2017年第8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