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文化

《芳华》:被贴上“革命牌”的“致青春”

时间:2018-1-31 10:42:07   作者:夏莹     
内容摘要:
《芳华》:被贴上“革命牌”的“致青春”
 
  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我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芳华》中时间和空间的特殊背景去掉,它与当年赵薇执导的那部《致青春》究竟有多大区别?比较下来,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不管是文工团还是大学校园,都有着新人到来后相互认识和熟识的过程,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彼此的相处过程中,自然产生各种只有在青春岁月中才会发生的摩擦与纠纷。
 
  《芳华》中何小萍所遭遇的人生境遇以及其与同龄伙伴之间的误解和争执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与发生的年代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上世纪80年代特有的历史背景给影片带来的最大亮点在于,欲望的潘多拉盒子被禁闭太久后突然敞开,随之而来的惊人能量以及让人措不及防的震惊。
 
  一曲邓丽君的歌曲竟然可以让“活雷锋”去“耍流氓”,这让“活雷锋”林峰在突然表现出富有人性的那一面时,所有人都无法接受。这也正是“高大全”式的意识形态构筑模式的坍塌点:“英雄”成了无性别、无爱欲的非人,反过来,一个富有人性的人不能成为英雄。这一情节的设定,构成了对那个被革命大他者的话语所建构的扭曲人性的一种尖锐批判。冯小刚如同一个复仇者,让曾经被革命话语所遮蔽的爱情返回到那个革命年代,刺穿了它的一整套逻辑,彰显了它的荒谬性。
 
  然而,除此之外,我们很难看到《芳华》所描画的青春与赵薇当年的《致青春》之间有多少根本的差异。那场战争的介入,毫无特异性,戳中人泪点的林峰的身体残疾与何小萍的心理残疾,即使在和平年代,如果发生一场变故,也可能导致这种悲剧。如果《芳华》试图以此来完成一场残酷青春的表达,这场战争的发生反而使其残酷性变得太过直白,缺乏艺术性,因战争所带来的伤害实际上弱化甚至遮蔽了他试图表达的特殊岁月的青春创伤。
 
  严格说来,整部电影是没有主角的,它的主角只是“青春”这一主题,如同赵薇版的《致青春》。如果说后者所呈现的是70后的青春,那么冯小刚的《芳华》就是给60后提供了一个缅怀青春的机会。两者有关青春故事的想象力都是贫乏的,不过是一段段不同类型的爱情故事的发生、发展与无疾而终。最终让人看到的还是青春岁月中爱情的狼狈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于是,这样的一段青春演绎出的未来总是灰暗的。因此,无论是冯小刚的《芳华》还是赵薇的《致青春》,总是隐藏着一种失败者的视角:时至今日,青春岁月已逝的主角们事业的成功,掩饰不了爱情的失意(如《芳华》中两个干部子弟的结合),爱情的安宁与平静(林峰与何小萍)无法回避生活的潦倒。或许,我们原本就赋予《芳华》太多的期待与光环,其实它真的不过是有关青春的一段故事而已。并且,也仅此而已。
 

标签:2018年第1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