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健康

夏天吃姜有门道

时间:2025-8-23 13:29:25   作者:     
内容摘要:◎文|夏雪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大暑时节,高温与湿气交织,人体易受寒湿侵袭,而生姜性温味辛,恰能以温化湿、以辛散邪,成为顺应时节的养生佳品。然而,夏天吃姜,从种类选择到食用方法,从功效发挥到误区规避,皆有门道。那么,怎样才算健康吃姜呢?&em...

◎文|夏雪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大暑时节,高温与湿气交织,人体易受寒湿侵袭,而生姜性温味辛,恰能以温化湿、以辛散邪,成为顺应时节的养生佳品。然而,夏天吃姜,从种类选择到食用方法,从功效发挥到误区规避,皆有门道。那么,怎样才算健康吃姜呢?


  姜的种类及功效


  姜作为药食两用的经典食材,因生长地域、成熟度及加工方式不同,其风味与功效亦大相径庭。


  小黄姜:主产地在南方,表皮淡黄、个头小巧,辛辣味浓郁,姜辣素与挥发油含量高,驱寒祛湿力强。大暑时节,用小黄姜煮姜枣茶,可驱散脾胃寒湿,适合手脚冰凉者。但需控制用量,避免掩盖食材本味。

  山东大姜:与小黄姜的浓烈不同,山东大姜以温和著称。其植株高大,姜块肥大饱满,表皮光滑呈浅黄色,肉质鲜嫩且纤维极少,辛辣味较淡,口感更显柔和,适合烹饪去腥增香。大暑烹制海鲜时加入,能中和寒性,降低肠胃不适风险,是寒热调和的理想选择。

  仔姜:仔姜是未成熟的嫩姜,肉质脆嫩、辛辣味淡,富含维生素C与膳食纤维。大暑时节,食欲不振,制作醋泡仔姜或凉拌仔姜,能刺激味蕾、促进消化,堪称夏季开胃神器。

  干姜:干姜为生姜干燥制品,辛辣味更烈,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腹痛吐泻。但大暑气候炎热,非医师指导下,普通人群应避免大量食用,以防燥热上火。

  大暑食姜的好处大暑是一年中阳气最盛、湿气最重的时节。此时人体毛孔开泄、汗液频出,若常处于空调环境、嗜食生冷,易形成“外热内寒”的特殊生理状态。合理食姜,可发挥精准调理的作用。

  第一,驱寒祛湿,是对抗“冰箱病”的良药。大暑贪凉易致寒湿困脾,引发胃痛腹泻。生姜性温,能温暖脾胃阳气,加速气血循环,促使湿气随汗液排出。同时,生姜还能调节体温中枢,在散热的同时避免阳气耗损,达到驱寒而不伤正的效果。此外,大暑节气常伴随梅雨天气,外界湿气重,此时饮用姜枣茶或食用醋泡姜,可通过内外协同,增强身体的祛湿能力。

  第二,开胃健脾,是拯救夏日食欲的“引擎”。高温环境下,人体为散热会将血液更多分配至体表,导致胃肠道供血相对减少,消化功能随之减弱,出现“苦夏”症状。生姜中的姜辣素能直接刺激口腔味觉神经和胃黏膜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促进唾液、胃液和肠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实验显示,食用生姜后胃蛋白酶活性可提升10%至20%,对蛋白质消化能力显著增强,能有效改善“苦夏”症状。

  第三,杀菌解毒,是饮食安全的“防护盾”。夏季食物易受细菌污染,而生姜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此外,生姜还能解鱼蟹毒,聚餐时在菜肴中添加姜片,可降低食物中毒风险。

  姜的饮食搭配


  想要在大暑健康吃姜,掌握正确的食用方法至关重要,需要从食用时间、食用量、搭配食材以及食用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第一,中医讲究“天人相应”,食姜时间亦需遵循自然规律。早晨(6:00—9:00)是人体阳气生发的关键时段,此时适量食姜,犹如给“阳气发动机”添加燃料,可振奋精神、提升代谢。而晚上(19:00以后)阴气渐盛,阳气收敛,若此时食姜,其辛温之性可能干扰人体阴阳平衡,影响睡眠质量,故有“晚上吃姜,赛过砒霜”的说法。

  第二,生姜虽好,却需控制摄入量。大暑天气本就燥热,过量食姜易导致上火,出现口干、咽痛、便秘等症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健康成人每日生姜食用量以不超过10克为宜(约3—4片普通生姜)。具体而言,体质偏寒者可按上限食用,如每天3片小黄姜煮茶;体质偏热者则需减半,或选择仔姜等温和品类;胃溃疡、胃炎患者应控制在5克以内,且避免空腹食用,以防刺激胃黏膜。

  第三,大暑食姜,最好与合适的食材搭配。

  生姜+绿豆:绿豆性凉清热,生姜性温散寒,二者煮制“绿豆姜汤”,既能解暑热又能防寒湿,适合夏季贪凉后出现轻微感冒症状者。

  生姜+冬瓜:冬瓜皮利水消肿,生姜温中和胃,搭配煮制“姜汁冬瓜薏米汤”,可在祛湿的同时保护脾胃阳气,尤其适合大暑节气饮用。

  生姜+红枣:红枣补气养血,生姜温中散寒,二者组成经典 “姜枣茶”,适合气血不足、手脚冰凉的女性在上午时段饮用。

  生姜+醋:醋的酸收之性可制约生姜的辛散,制成“醋泡姜”后,温性更柔和,不易上火,且开胃效果更佳。

  吃姜的误区


  在吃姜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如果不加以注意,不仅无法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可能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误区一:吃姜能防中暑。姜性温,中暑是体内热量积聚过多、津气耗伤的热证。此时吃姜如同抱薪救火,会加重体内热邪。预防中暑应选择清热解暑、生津益气之物,如西瓜、绿豆汤、酸梅汤、荷叶茶等。

  误区二:生姜生发,多多益善。用生姜汁局部涂抹头皮,可能短暂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某些类型的脱发(如斑秃)或有微弱辅助作用,但其效果不确切且个体差异大。过度频繁使用生姜汁或用力擦拭头皮会损伤头皮毛囊,反而可能导致接触性皮炎或加重脱发(尤其是脂溢性脱发)。

  误区三:烂姜不烂味,切掉坏的还能吃。生姜腐烂后,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黄樟素。黄樟素具有致癌性,进入人体后,会对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因此,一旦发现生姜腐烂,无论腐烂程度如何,都应立即丢弃,切勿食用。

  误区四:姜皮无用。姜皮性凉,有利水消肿的作用。生姜“留皮则凉,去皮则热”。对于体质偏热、或需要利用姜的温性但又怕上火、或伴有水肿者(如搭配冬瓜皮),保留姜皮能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一般日常保健,洗净后带皮切片使用更佳。若用于驱寒、温中,则可去皮。



标签:2025年第7期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女性如何进行“力量”运动?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