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文化

“精致羞耻”:在“符号”和“景观”环绕下“做自己”

作者:贝雅夫     
内容摘要:  最近,许多年轻人声称自己患上了“精致羞耻症”。“精致羞耻症”指的是,当自己刻意在穿着打扮上变得“精致”时,反而会感到不适应,觉得自己受到了周围人的审视,倒不如随性穿着来得自然。   许多文化评论者将“精致羞耻症”的“病因”归结...
  最近,许多年轻人声称自己患上了“精致羞耻症”。“精致羞耻症”指的是,当自己刻意在穿着打扮上变得“精致”时,反而会感到不适应,觉得自己受到了周围人的审视,倒不如随性穿着来得自然。

  许多文化评论者将“精致羞耻症”的“病因”归结为阶层固化和文化区隔。由于每个阶层都有自己代表性的风格与符号,而这种风格又往往通过服饰表达出来;因而当年轻人追求“穿着精致化”时,他们追求的实则是一种不属于本阶层的符号,这样一种打破习惯的举止自然会让人不那么习惯。基于此,这些评论者呼吁人们“打破区隔”,勇敢地追求“精致化”。然而,另一些评论者则敏锐地意识到,“精致化”的背后隐藏着消费主义的陷阱,当人们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穿着来彰显自己“不被阶层定义”时,他们恰恰成了被消费主义镰刀收割的“韭菜”——其背后的预设是,一个人的阶层可以被他们的外在符号或消费习惯定义。

  由此,当代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精致羞耻”和“消费主义”之间的两难。这组看似互相矛盾的两难实则有相同的社会根源——人们日常谈论的、社会生活的“符号化”和“景观化”。现代化进程使得人们的交际范围极大地扩展,“熟人社会”被“陌生人社会”取代。

  在“熟人社会”,深入、长期的“交往”是构筑人际关系的典型模式,而在“陌生人社会”

  中,人口的流动和交际范围的扩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十分困难。如此一来,在认识他人的过程中,诸如服饰这样的“符号”

  和“景观”便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它们不仅定义了人们的身份、地位,更成为彰显个性的载体,因此,阶层上的区隔在服饰上得到了体现。

  面对服饰,人们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舒适圈”中,舒适圈每时每刻都向人们施加拉力,使得他们习惯于一定的生活方式、饮食与服饰;另一方面,阶层跃迁的渴望又试图将人们推出舒适圈。作为最重要的符号表征,服饰成为“拉力”(精致羞耻)与“推力”(消费主义)交锋的战场。

  对于年轻一代而言,若不想被“精致羞耻”

  和“消费主义”之间的张力裹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深度的交往建立起一个可靠的“朋友圈”,打破“符号化”和“景观化”。如果有一群知心而不止于“知面”的朋友,那么一方面,人们可以免于“精致羞耻”——因为无论穿着如何,可靠的朋友都不会觉得突兀;另一方面,也可免于“消费主义”——因为在这些朋友面前,无需用服饰彰显自己的地位。

  简言之,“精致羞耻”和“消费主义”揭示的并非是一场关于“服饰”的讨论,而是一场关于“友谊”和“交往”的讨论。



标签:2023年第11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