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观察 > 专栏

我们对日本企业的误解有多深

作者:     
内容摘要:

  据企业研究机构rocef统计,2018年,日本企业在全球商界的并购投资高达1122亿美元,斥资规模之巨逼近上世纪90年代日本企业全球“买买买”的时期。

  近年来,媒体口中的日本企业不是萎靡不振就是丑闻缠身。松下卖家电业务、东芝售总部大楼、夏普抛售液晶生产线等被认为是日本企业衰落的证据;神户制钢造假、高田气囊造假、日产汽车造假等让人觉得日本企业道德滑坡。这些新闻让我们忽视了日本企业悄然转型的事实。

  实际上,日本企业出售产业不是时运不济下的壮士断腕,而是深谋远虑后的产业优化升级。上世纪末,白色家电、汽车等制造业是高附加值产业,但随着技术外溢和中国制造崛起,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薄,甚至已经到了必须牺牲一部分质量来保证利润的程度,这也是日本制造造假现象频现的原因之一。

  早在20多年前,日本就开始谋划白色家电等行业进入衰退时企业的发展路径,并进行了大量研发布局。抛弃家电的松下专注于顶级电子元器件,其高效锂电池配套特斯拉和深海探测器;东芝放弃家电,聚焦于精密机床,其性能媲美瑞士机床,制造了大量波音787零部件;NEC把电脑产业卖给联想,转而研究人工智能,现在日本大部分全自动驾驶汽车系统就是NEC公司研发的;富士通卖掉手机产业后在物联网领域频频突破,正在建设覆盖全日本的自动汽车互联网络;索尼弱化相机产业,转向数码设备元器件研发,传感器占据全球市场70%份额;佳能强化半导体尖端技术研发,还成立了卫星公司,研发小型火箭发射商业卫星;富士将核心膜技术应用在化妆品和高端药物研制上,已成功转变成医药与美妆公司;最近两年,丰田汽车在中国销量惨淡,但丰田章男已在日本推出氢动力汽车,据日本媒体介绍,可以充气三分钟,行驶600公里……

  这些企业把自己从公众公司变成专业公司,从产业链下游转移到产业链上游,从台前英雄变成隐形冠军,换个马甲享受高端利润,而且继续对中国制造构成掣肘。一个明证是,2017年,索尼实现营收8.544万亿日元,松下营收7.9821万亿日元,日立营收9.3686万亿日元,均创有史以来最好水平。

  为了破解国内市场狭小的问题,资金充裕的日本企业启动海外并购,与上世纪80年代热衷于买土地、大楼不同,此次日本人将目标聚焦在医药、芯片、通信等行业的尖端领域,并力图占据全球产业链的高端位置。

  为什么日本企业的转型升级快速而成功率很高?为什么日本企业总能抢在国际同行之前突破行业瓶颈?为什么在核心零部件与关键制造领域,日本企业的地位难以动摇?与其拿着日本企业抛弃的产业洋洋自得,不如静下心来认真考虑一下这些问题。


标签:2019年第1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