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文化

《后来的我们》:用一段爱情“批判”一座城市

作者:夏莹     
内容摘要:
  对于“青春”的二次消费已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中叫好又叫座的类型片。从《致青春》《匆匆那年》到《原来你还在这里》等,这些影片虽然涉及不同年代的青春故事,但剧中所有的惋惜与悲哀都是一代人对于青春逝去的追忆,让人看后无感可发。就在这一主题几乎要被榨干之际,突然迎来了刘若英的这部《后来的我们》。
 
  电影的叙述方式需要围绕跌宕起伏的故事展开,甚至有时是对事件与奇迹的记录。而用电影的方式来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其实并不容易。
 
  所谓真实,不仅是在某时某地发生过,而是意味着它可能发生在每一天的每个角落里,每一个人都以某种方式遭遇到它。《后来的我们》做到了,它通过讲述林见清与方小晓的爱情故事,最终折射出这个时代面临的普遍社会问题,他们的经历在我们这一代的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因此他们的聚散变得毫不抽象,也不矫情。《后来的我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原因很简单,它用两个人在一段爱情中的生活细节雕刻出了十年间快速发展中的北京,而这个北京,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生活空间。
 
  林见清与方小晓在北京,这个现代性的典型空间中展开的爱情,虽不失其浓烈和真诚,但注定无法走到一起。为了房子不断换男友的方小晓,所代表的是传统的前现代的爱情观,她拥有着诸多现代社会并不需要的多余的情感:注重乡愁,相信爱情。她努力在陌生的异乡寻找安身立命之地,但却又不想完全与之妥协。因此当她发现北京的婆婆不能接受她、送手机的领导有妻室……便果决地结束了这些功利化的关系,并与同为异乡人的林见清开始了一段真正的爱情。林见清,一个看似努力、积极向上的青年人,却对成功只有功利化的衡量标准,并在各种算计中断绝了与过去的最后一丝关联。
 
  林见清与方小晓用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批判”了一座无情的现代化城市。因此,《后来的我们》并不是旧有青春剧的翻版,它所展开的是对一个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表现手法绵软而多情,懦弱而无奈。他们什么也不能做,既不能重温旧梦,又不能逃离两个人被围困的空间,唯一的对抗只能是让合乎理性的一切都变成灰色。
 
  方小晓是整部影片为我们留下的希望,她所象征的那个前现代的过去,从头至尾都未曾向当下这个现代社会妥协。所有的前任在与她所代表的“过去”诀别后所获得的成功,恰好说明了现代与前现代无可调和的断裂性。而她本人即便多年后再次与林见清相遇,仍是一个“未知数”。
 
  影片直到结尾都未能给出一个有关方小晓确切的人生结局,这种敞开性是前现代性在今天可能存在的唯一状态:一种彻底的格格不入和未进入轨道的游离。
 
  方小晓是已被现代性逻辑吞噬的世界还未消逝的一点浪漫主义的光亮。正如那已死去的林见清父亲一样,他们之间存在着跨越时空的关联。
 
  当方小晓阅读林见清父亲留给她的最后一封信时,影片画面立刻从黑白中逃离出来,恢复了全部丰富的色彩。
 

标签:2018年第6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