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经营 > 创客

二次创业者的沉思录

作者:魏书彬     
内容摘要:魏书彬认为,农业和生态食品产业会成为永不衰落的行业,而他则立志精耕细作,做新一代的“农匠”
二次创业者的沉思录
在口粮在线位于湖北黄梅县的谦益农场里,当地农民正在插秧
 
  创业多年,我发现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商业要回归实体。同时,我相信,农业和生态食品是永不衰落的行业。经历过创业过程中的风吹雨打,我的初心更加坚定——精耕细作,做新一代的“农匠”。
 
  初次创业的教训
 
  2011年下半年,我萌发了创业的想法。2012年初,我辞去了工作,开始尝试做网站转包业务,正式开启了我的创业之路。由于首次创业没有经验,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在前后花掉了近300万元的资金后,我的首次创业宣告失败。
 
  现在回头想想自己的首次创业,有几点教训让我记忆犹新。
 
  第一,团队是最重要的。创业公司比大公司更需要人才。想创业成功,需要一群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共同协作。创始人要能独立制定一套合理、成熟的执行方案并将其执行下去,还要有一群每个人能扛起一摊事的合作者加入团队。
 
  第二,管理无小事。我们在团队建设和管理方面有漏洞,以至于出现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员工认为老板太早去公司指挥大家工作是件错误的事情。即便是只有两三个人的创业公司,不讲人情只讲制度的打分体系往往也是最安全有效的。
 
  第三,对市场要有前瞻意识。创业之初,我非常排斥做市场,对财务不重视,缺乏成本意识,导致团队人员的架构、团队制度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长期得不到完善,公司的造血功能一直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首次创业的失败让我明白了,创业过程一定会伴随着很多意外,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成功。创业也是件高风险的事情,需要有体力、时间、金钱等做基本保障,还需要具有超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好输得起的准备。
 
  另外,创业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创业过程中一定会经历多场大大小小的考试,而且每一场都是“恶战”。
 
  分析、总结首次创业失败的经验后,我开始了二次创业。
 
  立志成为新“农匠”
 
  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 了解农村,也了解农业和农产品。一直以来,父亲都想让我回老家当“农民”,因为他坚信,生态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未来会迎来发展的春天。但是,当我经历了“互联网思维”“颠覆”“越界打劫”“互联网+”“+互联网”“消费升级”“流量成本”等一系列新观念的洗礼,我已经无法实现对父亲的承诺,回家当一个传统的“农民”。
 
  再次创业时,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望,我选择了与农业相关的项目。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做市场调研时,我发现很多家庭非常重视食品安全。如果能将互联网思维和传统的农业相结合,解决当下食品安全的痛点,会是个不错的机会。于是,经过一年多的准备,2015年,口粮在线正式上线。
 
  目前,在中国食品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格局,中高端食品细分领域还没有出现大量知名的民族品牌。党和国家针对农业、农村的扶持政策和消费升级的需求,为农业和食品领域的企业带来了新的机会。口粮在线就是想要抓住这个机遇,生产和销售自然农耕的食材和与自然农耕农业相关的深加工食品。
 
  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口粮在线联合从事自然农耕的大学生新农民在湖北、河南、山西等地的山区建立了自己的农场和农村合作社。我们的农场主要是承包当地农民的土地,然后聘请当地农民负责种植。
 
  在农场里,我们坚持无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自然农耕方式,还根据各地的气候、土壤、水质等条件因地制宜种植特色农产品。比如,我们在湖北主要种植大米、在河南以面粉为主、小米和西红柿主要在山西种植。
 
  现在,口粮在线上所有出售的产品全部来自于我们自己控股和参股的农场。将来,我们可能还会有我们参股或者控股的食品深加工企业。
 
  放慢脚步
 
  我们希望通过纯天然的种植,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食品,通过降低流通环节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尽可能低的消费价格。然而,我们的运气似乎并不怎么好,农业这个基础产业,对于追求短平快的资本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在这场资本涌动的创业风潮中,我和我的团队的角色更像队伍里的看客。对于农业品牌来说,更困难的是在消费者中建立信任。未来,我们计划每年邀请会员和股东走进我们的农场,与农民共同劳作,并免费为城市的孩子提供农事知识教育。
 
  虽然在前期的市场扩展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难题,但我已学会了放慢脚步,从产品的源头、一线市场一步一个脚印做起,坚守产品质量底线,用匠心来打造自己的品牌。
 

标签:2017年第4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