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木
“爸,还要等多久可以检票?”北京西站候车厅里,陌陌兴奋地问父亲。她背着还未拆封的暑假作业,即将和妹妹回到那个有200平方米院子的老家。5小时的高铁车程,丈量着从海淀区10平方米儿童房到鄂西北县城的距离,也丈量着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新理解。
三年前,陌陌妈妈坚决反对孩子回老家过暑假。“一回去就野了,作业本上沾着泥巴,开学前抱着台灯哭到半夜。”这是城市家长共同的焦虑:乡镇意味着教育断档,意味着在“暑假弯道超车”的竞赛里掉队。
但今年,当老家亲戚发来县城托管班的课程表时,妈妈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顿了顿——语文有文言文启蒙,数学有理数运算,英语有和北京同步的点读教材,每天还有半小时的田间观察课,“你看,他们在菜地里认识的‘公顷’,比课本上的数字鲜活多了”。
托管班开在县中学对面,爬山虎爬满红砖墙,像绿色的窗帘,教室里空调嗡嗡转着。每天早上7点30分,黄色班车准时停在镇政府对面,接走背着书包的孩子们。80元一天含三餐的价格,不到北京同类托管班的1/3.陌陌在小升初班解方程组时,妹妹正在二升三班用动画片学英语。课间二十分钟,孩子们涌向操场,在双杠上翻飞的身影惊起槐树上的夏蝉。
傍晚5点30分,班车把孩子送回。姥姥把刚蒸好的玉米递过来,玉米粒的甜浆沾在姐妹的嘴角。7点刚过,陌陌就拎着泳衣往镇上露天搭建的游泳池跑,水被夕阳晒得温乎乎的,8个孩子围着教练学蛙泳,50元一节课的价格比北京恒温泳池里的消毒水味更让人舒畅。妹妹则跟着退休的体育老师练羽毛球,课程结束后,老师总会塞给她个冰镇的桃子,“这比北京的运动饮料更解渴”。在这里,120元一小时的一对一课程比北京400元一小时的课程要欢乐、轻松很多。
这种平衡让全家都松了口气。“每天送完孩子,能去镇上活动中心与老姐妹打牌、唠嗑。”
姥姥表示,在北京,住的地方很小,朋友也少,每天惦记着接送孩子,过得非常紧张。陌陌妈妈的周末也终于属于自己,她和丈夫去逛了画展,在咖啡馆里坐够了一下午。陌陌妈妈算了笔账,“这个暑假补习班的费用至少省了两万元,还不用每天盯着两个孩子七八个补习班群,周围的空气都充满了自由。”
孩子们的变化藏在细节里。陌陌的笔记本上,左边是代数公式,右边画着稻田的灌溉系统;妹妹的生字本里,“蜻蜓”两个字旁边,粘着翅膀的标本。有一天视频时,陌陌突然说:“ 爸, 咱家北京的阳台, 连一棵玉米都种不下。”镜头里,她的指甲缝里还留着拔花生时的泥渍。
在山东老家练习书法,在河南少林寺学习武术……陌陌妈妈发现,今年社区的妈妈群里,这样的分享越来越多。
傍晚的泳池旁灯光闪烁,姥姥牵着姐妹俩往家走,陌陌数着草间的萤火虫,妹妹哼着新学的童谣,晚风卷着院墙边茉莉花的甜香漫过来。这场景让人忽然明白,成长从来不是单行道——城市提供的精准刻度,乡镇给予的自然滋养,拼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童年。
而最好的暑假拼图,从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让公式里有泥土的芬芳,让蝉鸣声里也有知识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