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教育

让孩子懂得真正的善良

作者:石海娥     
内容摘要: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因为善良引发的伤害事件让人们开始重新定义“善良”,并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加入了一些新观点和规则
  善良正直、乐于助人、文明懂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具备这些特质的人也更受欢迎,所以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时,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善良正直、乐于助人、文明懂礼的性格特质。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如今,越来越多因为“善良”

  引发的伤害事件让人们开始重新定义“善良”,并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加入了一些新观点和规则。对于孩子来说,究竟要如何理解善良?在保持善良的同时又该如何不让自己受到伤害?

  能力是善良的前提
 
  作为家长,你要让孩子明白,善良和帮助他人是有前提的,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

  比如,看到有人溺水,如果自己并不熟悉游泳,就不应该不顾自身能力跳下去帮忙,这样会危及到自己的生命。帮助他人时,我们需要孩子知道,要在自身能力可及的范围内,用恰当、合适的方法去行善。

  童童(化名)是一名初中生,一次和同学在学校操场玩耍时,同学不小心用足球砸到了高年级同学的头,俩人因此起了肢体冲突。童童为了帮助自己的同学也参与其中,结果被高年级同学打至轻微脑震荡。童童不但好多天无法正常到校上课,还错过辛苦准备近一年的乐器考级,而童童爸爸因为临时中止业务谈判导致公司受了不小损失。

  “童童参与这场争执的初衷无疑是好的,从他同学的角度来看也一定认为他是个善良正直的好朋友。”叶欣说,但对于童童的亲人来说,这并不是“善良”,因为他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比如请距离最近的老师或者安保人员过来制止两位同学的肢体冲突,相反,他自己还加入了争斗,这样就会让态势进一步恶化,进而导致自己和同学受到更多伤害。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在路上遇到昏迷或者摔倒的人时,正确的做法是第一时间找专业人士救助,而不是冒然采取救治措施。” 儿童教育专家叶欣说,因为我们不专业的“善良”行为有可能会导致他人病情恶化,自己也容易因此受到伤害。

  “所以,我们认为,真正的善良是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依据对方的情况衡量自己的能力,然后找到正确的行善方法。”儿童教育专家叶欣说,当然,这并不是让孩子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时漠然置之,视而不见,只是想告诉孩子们,善良必须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否则你的善良就会成为伤害自己和家人的利刃。

  真正的善良是保护好自己
 
  每个孩子从一开始都是善良美好的,但因为家庭教育、成长环境等因素,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一些性格特质,有温和谦让的孩子也必然会有霸道强势的孩子,这两种孩子,从短期看,前者就比较容易“吃亏”。

  小美(化名)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性格温顺、善良有礼貌,功课也很出色,是师长眼中的好学生、好孩子。小美非常乐于助人,只要有同学找她帮忙,她从不推辞,久而久之,同学们但凡有事就都喜欢找小美帮忙,比如小丽(化名)。

  小丽特别不喜欢值日,所以每次轮到她的时候,她总找借口推给小美。小美因为善良,每次都答应了。

  有一次,小丽又让小美帮自己值日,但小美那天恰好有事,就拒绝了小丽,小丽因此很不高兴,不但用不礼貌的语言攻击了小美,还推了小美,糟糕的是,小美摔倒时磕到了桌子角,左眼划了一道很长的口子,虽然后期进行了眼部美容,但还是留了很明显的瘢痕。小美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特别自卑,连学校都不想去了。

  “小美因为善良,不懂得拒绝小丽的要求,久而久之,在小丽看来,小美帮她值日是理所应当,因为有事不能帮她的时候反倒成了错误的了。”叶欣说,显而易见,小美没有正确认识善良的含义,无形中成了别人随意要求的“老好人”。

  “在小美的认知中,善良就是不拒绝,哪怕自己因此受到委屈和伤害,也不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说‘不’,正是因为这个错误的认知,才导致了后面的悲剧。所以我们提出的另一个观点就是,真正的善良是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好自己。”叶欣说。

  美好的品质更需要引导
 
  “善良是一个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用的美好品质,善良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大家的认可和激励,而这种正向激励会促使孩子更加自信,更快速地融入集体,受到小伙伴的拥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缘好’。”叶欣说,这一点对孩子的早期良性人际关系的发展极为有利,而一旦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掌握了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孩子的路会越来越宽。

  真正的善良其实是情商高的一种表现,是需要父母合理引导的。“我们建议父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叶欣说: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关心他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将培养孩子善良的情感作为重点,让他们学会平衡自己的需求与他人的需求。所以,父母应言传身教并对孩子关心、善待他人的行为给予肯定。比如,当孩子要放弃一项团队任务时,让他明白自己对朋友、团队的责任,鼓励其不要轻言放弃,学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制造机会让孩子学习关心和感谢别人。关心和感谢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际交往的方法之一。研究表明,习惯于感谢别人的人往往更热心,更宽容,更具有同情心和包容心,也更加快乐、健康。

  扩大孩子的关心范围。几乎所有孩子都关心小范围的家人和朋友,所以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圈子以外的人。

  比如经常问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对班级同学的印象等,确保孩子对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人保持友好和感激的态度。当老师、同学生病时,可以让孩子主动打电话慰问,鼓励他们关心脆弱的人。

  引导孩子控制破坏性情绪。愤怒、羞愧、妒忌或其他消极情绪往往会削弱关心他人的能力,所以,自我控制是塑造孩子良好品格的重要环节。父母要告诉孩子,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只是要学会处理消极情绪。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父母应帮其冷静下来,如深呼吸,然后倾听孩子负面情绪的来源,帮他转移注意力,“消化”消极情绪。

  “越善良的人往往越聪明,越聪明的人才越有能力善良。”叶欣说,明白这样的因果关系才能正确引导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

标签:2020年第2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