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 > 医疗

消费级基因检测或将迎来“爆发元年”

作者:石海娥     
内容摘要:根据消费者的数量增长以及消费者的认知度,亿欧智库预测,2019年将成为消费级基因检测的“爆发元年”
  近几年,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对健康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在中国迅速成长。Analysys 易观发布的《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分析2018》显示,医疗临床领域对基因检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无创产检上,教育更广大消费者的任务则由消费级基因检测完成。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中国累计参与消费基因检测的人数达到30万人(DTC市场,即Direct-to-Consumer Testing ,指的是直接消费者测试市场,不包括体检、保险等进行基因检测的人数),2022年预计达到5000万人,消费基因检测市场规模达到249.5亿元人民币。
 
  资方入局热度高
 
  “消费级基因检测是相对于医疗级基因检测而言的,是面向大众消费者的提供基因检测服务,以帮助用户了解个体特质,指导用户健康生活,检测报告呈现形式轻松易懂。” 医疗健康产业分析师李枫解释说,消费级基因检测的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或App下单购买,收到采样盒后,将口腔试纸或唾液放置于特制试管中,并寄回实验室。几周后,便可获得包括健康风险、营养代谢、遗传性疾病、药物指南、遗传特征等在内的基因分析结果,全程不需要医疗人员参与。
 
  相对于医疗机构基因检测,消费级基因检测更容易操作、受众群更广、更接地气。
 
  “和国外相比,消费级基因检测在我国尚属新鲜事物。10年前,美国就已经出现了面向大众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而我国在2013年才出现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 李枫说,但2014年以来,由于基因测序技术的成本不断降低,面向消费市场开始出现大量创业机会,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尤其是相关创业企业发展迅速。
 
  2014年至2015年,很多以消费级基因检测为方向的创业公司成立,中国消费级基因行业正式起步。这类公司借鉴美国相关产业发展,瞄准大众消费市场,将产品定位于让用户认知自己。这种聚焦新产业的企业迅速获得资本认可,《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分析2018》显示,排名前10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70%都有融资经历。2014年至2016年,我国基因检测行业融资规模从不到5亿元快速飙升至逼近70亿元,两年时间翻了10多倍,远高于同期全球基因检测行业的融资规模增长速度。其中,23魔方作为成立不过3年左右的消费基因检测企业,总融资已超过2亿元。
 
  “目前来看,资方对于消费级基因检测的投资热度较高,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看好消费级基因检测这个赛道,预期市场可观;二是目前玩家中尚未出现较大体量的公司,行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李枫说,根据消费者数量增长率以及消费者的认知度,亿欧智库预测,2019年将成为消费级基因检测的“爆发元年”,产业整合将进一步加剧,行业规范和标准有望出台并不断完善,有所准备的基因检测企业可能会利用这一机会参与其中,进而提高议价权。此外,基因检测企业不再单纯销售检测试剂等产品,而是将重心向下游的数据分析、健康管理、药物研发等场景转移。
 
  行业呈现三大特点
 
  “鉴于目前我国正处于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时期,任何新兴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想办法搭乘这辆顺风车,消费级基因检测也不例外。”李枫说,“互联网+”成为这一行业迅速发展的催化剂,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推广、提供基因检测产品和服务,极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和获客成本。
 
  “在这个过程中,80后和90后成为消费主体,他们对自己个体的遗传特质怀有更大的好奇心,希望通过基因检测手段得到科学的解释,他们相信,可以在不伤害孩子身心的前提下,通过这种方式找到孩子擅长的领域,进行针对性培养。”李枫说,这种求新求异的消费观带动了市场发展,并促使产业呈现出三大特点:渗透率加大。2016年,我国参与消费级基因检测并拥有自身数据的个人用户总量约为10万人,2017年约为30万人。目前人口渗透率是0.03%,但未来5年这一数字会达到3.5%,也就是说,2022年,中国将有5000万人拥有自己的基因组数据。
 
  针对这一产业特点,除了上述主力消费群体的消费方向,还有一个方向值得关注:23魔方创始人周坤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近一半消费级基因检测的购买量来自于亲朋好友推荐。
 
  另外,还有一些消费者将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作为礼品送给他人。“这说明消费级基因检测这一新生事物正逐渐深入人心,无论是通过哪种形式和渠道。”李枫说。
 
  技术不断创新。检测技术的不断创新,一方面提高了检测的准确率,另一方面,也使基因检测费用不断下降,逐渐让消费者接受。同时,也促使整个基因检测市场趋于成熟。
 
  商业模式多以数据为基础。目前我国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商业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将数据卖给药企,二是与相关企业合作,三是根据数据为用户提供预防疾病、健康营养相关的增值服务。
 
  从个人层面上来讲,消费级基因检测可以了解自身特质;从行业层面上来讲,随着用户量的积累,可以将数据用于药物研发、健康险设计;从科学研究来看,个体的基因数据积累有助于推进国人基因组学研究发展,以实现精准医疗。
 
  “消费级基因检测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找出更适合不同个体的针对性解决方案,比如运动减肥。目前的健身减肥等相关课程主要是针对一个大规模人群,但其实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相同的运动量、营养配餐、作息调整等对于不同人的健身和减肥效果都会有所不同。如果能够通过消费级基因检测进行生物技术和数据分析,实现个体化的运动方案订制和实时效果监测,将大大改善用户的运动效果。”李枫说,围绕数据之争,未来消费级基因检测的玩家还将有一场大的血拼,而血拼之后,行业将迎来更规范的发展以及更大体量的消费者和市场规模。
 
  发展方向尚不够明确
 
  目前,国内外各种基因检测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比如常见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遗传病诊断、肿瘤个体化治疗、祖源分析等。从销售模式和体验来看,基因检测市场存在两大重难点:一是过度依赖渠道,与下游(医院、体检、保险、养老等机构)议价能力弱;二是由于不同检测机构检测不同项目,重复采样(血液、唾液、口腔脱落细胞等)问题严重,且数据不能完全通用和比较。
 
  “此外,产业发展还有诸多问题。”李枫说。
 
  比如,同质化产品和价格战短期内仍是市场发展难点和常态。目前市场上可以进行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公司数量在3000家左右,检测项目虽然繁多但相似度很高,最初用于泛医疗领域的药物反应检测、遗传病风险和疾病易感基因检测等,这两年又陆续开发了更具消费和趣味属性的祖源分析、运动等潜能水平、酒精代谢、情商等产品,行业整体同质化现象严重。
 
  “差距颇大的检测价格也让消费者不知该如何选择。”李枫说,在网购平台上以“基因检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索到的产品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这使得消费者对整个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产生质疑,这也是为什么该产业在2018年下半年曾经出现过低迷状态的原因之一。
 
  监管政策不够完善。目前国家还没有明确法律法规条例规范消费级基因检测,不少基因检测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以科研的名义为患者提供除NIPT以外的医学诊断服务,由医院提取受检者的信息,然后送到检测公司进行检测,并由检测公司出具检测报告。通过这样的“灰色运行”,检测公司可以得到订单、积累数据,推荐患者下单的医生则获得用药指导依据、科研数据、销售提成。
 
  “这样的形式容易导致信息误判,给检测者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李枫说,从长远来看,会导致行业技术创新停摆和负面口碑,对于角逐基因检测市场的公司来说并不是好事。
 
  数据解读能力欠缺。上文提到,绝大多数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是围绕数据做文章、谋发展,但基因检测产业的特殊情况在于,由各种数据组成的报告内容依赖检测公司的数据解读能力,而目前来看,不仅仅消费级基因检测,就连医疗级基因检测也同样缺乏专业的解读人员。
 
  另外,应用场景不够明朗的问题也很明显。目前来看,消费级基因检测开展的检测项目主要包括:祖源分析、遗传风险、遗传特质等,但是和医疗级基因检测相比,其娱乐性质更突出,专业度稍显薄弱,其价值和产业发展方向都不够明确。
 

标签:2019年第4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