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在国内外爆火大概是6月消费市场最炙手可热的新闻。在永乐2025春季拍卖会上,一款高131厘米、标注为初代藏品级的薄荷色LABUBU以108万元的高价完成竞拍;同场拍卖中,还有一款全球限量的棕色LABUBU以82万元成交。
与此同时,泡泡玛特在港交所的股价也一路走高,较年初累计增长超200%,总市值突破3600亿港元。泡泡玛特财报显示,LABUBU所属的THE MONSTERS系列2024年营收达30.4亿元,同比增长726.6%,成为泡泡玛特旗下第一大IP.这不是中国IP第一次火遍全球了,近几年,从李子柒到《黑神话:悟空》,从汉服产业崛起到茶饮品牌出海,中国IP在国际市场轮番出圈,不但在不同国家引起文化共鸣,也带来了明显的吸金效应。
站在时代的坐标看,这些IP爆火背后不仅仅是消费趋势的变迁,更是中国企业对中国文化自信的重新理解和创新表达。他们的走红代表着中国的文化输出不再依赖厚重的宏大叙事,而是以更年轻的姿态、更轻盈的方式形成一种潮流表达,并在这种表达中创造出新的产业机遇。
本期封面故事,我们想要通过“新中式”崛起这一话题,探究如何将文化自信转化为产业机遇。
把文化自信转化为产业机遇的根基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理解,从对传统文化外在形式的描述转为深入探究其内在精神实质。比如,曾凤飞对中式服装的设计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传统中式服装纹样和款式的借鉴,而是以“渔民在艰难环境中不丧凌云之志”的精神为根基,结合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形成自己的品牌风格。
把文化自信转化为产业机遇的关键是跳出“符号输出”的初级阶段,将文化基因嵌入产品设计和品牌价值观,用现代商业语言对传统文化重新诠释。比如,周冬梅“美食+文化+旅游”
的尝试,本质上就是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降低传统文化的理解门槛,实现从文化认同到消费行为的闭环。
显然,在新时代,企业的竞争维度已经从成本效率的竞争跃升至文化叙事能力的竞争,谁能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谁就能重构定价体系,在产业竞争中找到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