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菜场咖啡:市井烟火中的咖啡新赛道

2025-8-23    作者:    来源:    

◎文|未央菜场咖啡:市井烟火中的咖啡新赛道


  清晨的成都玉林菜市场,福啡炒货铺的磨豆机已开始运转。店主杨沛珩身着围裙,熟练地称量咖啡豆。


  这家仅有10㎡的开放式档口,夹在烤鸭铺与羊肉汤摊之间,店内木质托盘陈列着数十种咖啡豆,陈列模式与炒货摊位无异。顾客挑选豆子后,店员按照“豆价×克数+3元手工费+0.8元包材费”的规则现场称重制作。最便宜的美式8.58元/杯,最贵不超过30元,2分钟即可出杯。这种极具菜场智慧的定价逻辑,让咖啡豆从高端舶来品回归农产品本质。杨沛珩算了一笔账:菜市场千元月租的摊位,相比原社区店6000元的月租成本大幅降低。如今,小店日均出杯量稳定在百杯左右,咖啡豆零售与饮品营收占比达到4:6。


  诞生与发展


  回溯咖啡在中国的消费演进史,宛如翻阅一部生动的时代商业图鉴。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上世纪90年代,雀巢速溶咖啡以金色包装叩开中国家庭的大门,成为都市白领彰显精致生活的符号。彼时,冲泡一杯速溶咖啡,是人们对品质生活的向往与追求。21世纪初,星巴克、COSTA等国际连锁品牌强势登陆中国,它们用明亮通透的玻璃幕墙、舒缓的爵士乐以及身着制服的专业咖啡师,将咖啡消费场景牢牢绑定在写字楼、商圈等高端场所。30元一杯的价格门槛,如同无形的屏障,将咖啡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隔离开来,使其成为一种带有身份标识的轻奢消费。直到2019年,杭州红石板农贸市场内“VEGECOFFEE”的木质招牌悄然悬挂在肉铺与禽蛋店之间,正式打破了咖啡消费场景的固有格局,开启了咖啡消费的“市井时代”。

  VEGECOFFEE主理人阿黎回忆起创业初衷时说道:“当时看到菜市场有空摊位,租金划算,而且这里充满烟火气,周边社区的稳定客流更是吸引我的关键。”红石板农贸市场规模不大,十余家店铺各自经营,VEGECOFFEE与周边店铺的招牌相互映衬,形成独特的风景。开业初期,新奇的经营模式吸引了大量顾客驻足尝试,周边居民的高频消费与猎奇心理,让小店迅速在当地走红。尽管当下年轻人更倾向于线上买菜,但像老顾客小周这样三年如一日光顾的忠实粉丝并不少见,他坦言:“这里早已成为我社交休闲的首选之地。”

  VEGECOFFEE的成功,如星星之火,迅速引发燎原之势。广州石牌菜市场的启程咖啡、青岛团岛农贸市场的李想珈等纷纷涌现。这些菜场咖啡小店凭借“低成本试错+高传播属性”的模式,实现爆发式增长,多数单店投资回报率在短短6至8个月内即可实现,盈利速度远超咖啡行业平均水平。

  当独立小店在社区菜市场验证了菜场咖啡模式的可行性后,资本与行业巨头敏锐地嗅到了这片新兴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迅速入局,加速了行业的发展进程。成都“饮豆是福”品牌创新“现称现磨”的模式,将咖啡豆以农产品的形式售卖,既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度的追求,又赋予了消费过程互动性和趣味性,其独特商业模式和强大市场号召力吸引了资本的目光,成功获得500万元天使轮融资。

  杭州VEGECOFFEE也顺利完成Pre—A轮融资,估值达3000万元。凭借其在菜市场多年的运营经验和稳定的客群基础,VEGECOFFEE计划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拓展业务范围,打造菜场咖啡的标杆品牌。

  行业巨头的加入为菜场咖啡市场注入了强大活力。

  2023年,瑞幸咖啡在北京三源里菜市场推出“烟火气”主题店。三源里菜市场素有“明星买菜地”之称,人流量大且消费层次多元。瑞幸采用开放式档口设计,推出“老北京豆汁美式”“糖油饼套餐”等极具地域特色的产品。为研发这些产品,其研发团队多次深入北京胡同,与老北京人交流,了解他们的口味偏好,经过40次调试,才最终确定产品配方。

  数据显示,该门店日均客流量比普通社区店高出40%,其中中老年客群消费占比突破20%.库迪咖啡则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展开差异化竞争。在武汉户部巷菜市场,库迪咖啡与当地老字号合作,提取热干面的独特香气融入咖啡,推出“热干面拿铁”;在西安洒金桥菜场,打造“肉夹馍咖啡套餐”,并借助抖音直播探店,邀请当地美食博主体验分享,单店单日最高曝光量超500万次。

  精品咖啡品牌GridCoffee在北京三源里菜场设置咖啡豆烘焙体验区,消费者不仅能购买高品质咖啡,还能亲自参与咖啡豆从生豆到熟豆的烘焙过程。GridCoffee通过“体验+零售”模式,将客单价提升至35元以上,实现咖啡豆月销售额突破10万元。

  《2 0 2 5 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达3133亿元,同比增长18.1%,而菜场咖啡作为增速最快的细分赛道,正在改写行业格局。

  挑战与困局


  尽管菜场咖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其在实际发展进程中,仍面临着多重挑战。


  从企业内部来看,第一,是产品与服务同质化问题。例如,武汉某菜场三家咖啡店同时售卖同款“桂花拿铁”。“我们每月都在研发新品,但很快就会被模仿。”一位店主无奈地说道。同质化竞争导致价格战频发,部分门店美式咖啡售价已跌破5元,严重压缩利润空间,阻碍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供应链管理也是一大难题。菜市场客流量具有明显的时段性波动,早间采购高峰与午后低谷差异显著。多数菜场咖啡店缺乏科学的库存管理系统与供应链规划,难以精准匹配需求,容易出现早间断货、午后食材浪费的情况。此外,依赖小型供应商常导致咖啡豆品质和规格难以统一,影响产品质量稳定性。

  第三,在运营管理方面,许多菜场咖啡店经营者缺乏成熟的咖啡行业运营经验。例如员工培训体系不完善,导致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财务管理不规范,影响成本控制与资金周转;营销推广手段单一,主要依赖传统促销活动等。外部环境同样充满挑战。例如,消费观念与市场定位的冲突;同行竞争及头部连锁品牌的挤压;菜市场基础设施薄弱,水电供应不稳定、卫生条件参差不齐,营业时间早且长,增加了员工管理和招聘难度等。

  破局之路


  面对内外部的重重挑战,菜场咖啡企业纷纷开始聚焦业态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探索破局之路。


  第一,在业态创新方面,不少企业尝试“咖啡+”模式,拓展业务边界。例如,杭州VEGECOFFEE推出“咖啡+轻食+花艺”复合模式,将客单价提升至50元,下午茶时段销售额占比达45%;成都“饮豆是福”开发“菜场咖啡研学”项目,每个周末组织亲子家庭体验咖啡豆烘焙,单次活动收费198元,月均举办8场,既增加收入,又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用户粘性。

  第二,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运营效率的关键。瑞幸在菜场门店部署智能点餐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周边客群消费偏好、购买时间等信息,动态调整产品结构。例如,工作日早间主推6元早餐套餐,周末则重点推荐18元“打卡特调”;库迪咖啡开发“菜场咖啡地图”小程序,整合100多家城市菜场咖啡店信息,用户可通过小程序查找附近店铺、领取优惠券、查看评价。通过这一模式,库迪咖啡的用户活跃度提升了2倍,有效解决店铺引流问题。

  第三,政策借力,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商务部推动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明确将咖啡业态纳入社区商业配套,这为菜场咖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站在消费升级与场景革命的交汇点,菜场咖啡正经历从“网红现象”到“商业范式”的深刻蜕变。当咖啡香与市井烟火气深度融合,其价值已超越饮品本身,成为连接社区居民情感的纽带。“我们的客人80%都是回头客,很多人买菜时会特意绕过来聊几句。”阿黎的话语道出了菜场咖啡的核心竞争力——将“市井基因”转化为“社区黏性”。数据显示,美国成年人年均咖啡饮用量达729.2杯,而中国仅22.24杯,巨大的差距背后是广阔的增长空间。随着“咖啡+社区”

  模式的不断深化,这个诞生于菜市场的新业态,有望成为中国咖啡市场走向“千亿规模”的重要驱动力。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