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对于疗养的需求逐步从“治疗工伤”转向“缓解慢性疲劳”和“预防职业病
从陕西临潼到云南腾冲,从贵州息烽到安徽半汤,一场工疗温泉的热潮正在上演:节假日价格不上涨,月租3000元还能包吃包住,有的工疗温泉甚至可以刷医保。通过资源整合、模式创新,这个传统行业探索出了一条逆势增长之路。
需求变化催生新服务
清晨7点,56岁的快递员彭旭走进个旧市工人疗养院的温泉池,缓缓将因常年搬运货物而患上严重关节炎的双腿浸入水中。氤氲的热气中,他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没想到工会提供的疗休这么管用,泡了两次,关节肿痛就缓解了。”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腾冲恒益东湖温泉健康管理中心,某自行车队的队员们正在进行亚运会前的康复训练,一旁的医疗团队密切监测着队员们的各项生理指标。
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场景,却共同折射出当前工人疗养温泉的图景——它们正在从传统的福利机构转型为集医疗、康复、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服务机构。
创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人疗养院,大多坐拥优质温泉资源,如今却因为设施老化、服务单一而陷入客源萎缩的困境。云南省保山市被誉为“世界温泉博物馆”,辖区有大小温泉、沸泉群317处,泉质类型达21种;安徽省工人半汤温泉疗养院也拥有全国四大名泉之一的半汤温泉,但它们都曾陷入“守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尴尬境地。
随着慢性病年轻化、职业疾病多发,以及职工健康权益意识的提升,各地工会开始重新审视疗养院的价值。贵州省息烽温泉疗养院院长表示:“在职职工是主力客群,他们需要预防职业病、缓解工作压力。”
市场需求的变化催生了服务创新。个旧市工人疗养院在2025年完成升级改造后,以“山水为药,科技赋能”为核心理念,保留了传统温泉泡池,还增设了中西医结合的健康体检中心、职业病防治科室和心理咨询室。
此后,各地工疗温泉纷纷开始深挖温泉的医疗价值。陕西省工人疗养院依托临潼温泉富含氟、偏硅酸的特性,开发出针对运动系统疾病和皮肤病的特色疗法;腾冲恒益东湖温泉健康管理中心引入法国薇姿集团的温泉医疗设备和技术,建立了5000平方米的康复医疗中心,配备水中自行车、跑步机、蹦床等21套温泉水中运动设备,运动健身中心及理疗康复区含健身房、健康评估室、推拿室、康复理疗室、芳疗室、颂钵舒眠室等特色功能房14个,将单纯泡温泉变成科学精准的康复治疗。
客群重构
想突破困局,除了升级软硬件,还要进行客群重构。传统工疗机构主要服务劳模和离退休职工,客群单一且季节性明显。如今,各地工疗机构纷纷开始开发新客群。
安徽省工人半汤温泉疗养院将客群细分为五类:工会系统的劳模、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医疗机构转诊的康复患者、旅行社组织的健康旅游团以及来度假的散客,分类运营使客房利用率从原来的不足50%提升至82%.贵州省息烽温泉疗养院则针对不同客群设计差异化产品——为企业团队提供“会议+温泉”套餐,针对家庭游客推出“亲子温泉课堂”,针对银发族开发“慢性病管理疗程”等。
河南省工人温泉疗养院还推出“工人健康卡”,凭工会会员证享受八折优惠;安徽省半汤工疗为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免费体检和优惠疗养等。
空间创新为转型提供了更多思路。
云南腾冲恒益东湖温泉健康管理中心将2万亩草甸资源转化为创收资产,打造集“中医温泉康体疗养、正念修身、养老度假、康养旅居、旅游观光、户外运动”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吸引36家企业和40家个体经营户入驻园区。2023年,该园区旅游接待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2亿元。河南省工人温泉疗养院则利用150亩院区开发出矿泉沐浴苑、汝瓷疗养苑、奇石疗养苑、日光疗养苑等十大主题区域,将疗养体验从池中延伸到文化休闲。云南保山市则依托317处温泉资源,以工人疗养院为支点,带动周边形成康养产业集群。
“一个工疗机构带动一片区域”的模式展现了工疗机构在促进地方经济方面的潜能。
对时段进行合理分割是工疗机构扩大客群的有效手段。陕西省工人疗养院将淡季(11月至次年3月)客房以优惠价打包给医药企业作为销售代表培训基地,同时开发“冬病夏治”
和“夏病冬防”的季节性疗养产品,实现全年均衡运营。
个旧市工人疗养院则把每天划分为三个运营时段:清晨面向周边居民提供“晨浴健康卡”,白天接待团体疗养,晚间则开放给散客,这一改变促使该工疗温泉使用率提高60%.科技赋能在传统行业的客群重构和拓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当个旧市工人疗养院的医护人员为彭旭制定“温泉浸泡+水中理疗+疼痛管理”的个性化方案时,依托的已不仅仅是传统经验,更有来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临床研究数据。这种将古老温泉资源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医养融合”模式,正在成为各地工疗机构突破发展瓶颈的核心策略。
“温泉不再是‘泡了就完’,而是如同药物一样,需要精准施用。”
云南高原温泉康养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吕玉兰解释说。在腾冲东湖温泉,疗养人员在教练指导下于温泉中练习特别设计的八段锦,利用温泉水的浮力减轻关节负担,同时借助矿物质成分促进血液循环。
工疗温泉的产业链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河南省工人温泉疗养院开发矿泉水生产业务,并推出“孟诜食疗苑”,根据唐代食疗学家孟诜的理论为疗养员定制养生餐;青岛工人温泉疗养院则与当地医院合作,将温泉水引入住院部,开展术后康复业务,拓展了医疗服务边界。
设备升级是行业转型的必要条件:安徽省工人半汤温泉疗养院在改造中新增了进口康复治疗仪等先进设备,与温泉疗法形成互补,在该设备基础上开发的“温泉+藤疗+泥疗+药棒”组合疗法,对风湿性关节炎有明显帮助,吸引了长三角地区的众多患者。同样,个旧市工人疗养院新增“温泉沙疗”并应用健康数据管理系统也成为治疗寒湿性腰腿痛的“明星项目”;安徽省半汤工疗开发微信小程序,实现“预约—支付—评价”全流程线上化,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源结构和消费偏好,精准调整营销策略,为工疗温泉带来新的活力。
加速服务细分
专业化和服务细分,让工疗温泉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工人疗养院虽不及连锁商业汤泉普遍,但每个市都有一两家,位置也不太远。趁周末去一趟,既能放松,又不至于太折腾,是性价比不错的短途游。”在大厂打工的薇薇安从去年开始,隔几个周末就和朋友去工疗温泉,“全国总工会的温泉度假村就在顺义的后沙峪;上海的朋友会专挑周末,去宁波等地的工人疗养院泡温泉;云南原本温泉资源格外丰富,工疗温泉大多在山里,去泡一次温泉相当于进山禅修……”
体验过后,薇薇安给很多朋友安利了工疗温泉,在她的号召下,不同城市的朋友都泡上了当地的工疗温泉。
“你可以把工疗温泉当成洗浴中心的平替,这里不提供吃喝,但我们每次去都自带水果。在露天温泉里吃点水果,喝点可乐,很治愈。”对于经常光临工疗温泉的黄妮来说,性价比是吸引她的重要原因。大城市里的洗浴中心动辄三四百元一天,有的水质也不尽如人意,对比之下,工疗温泉就显得物美价廉。
夜幕降临,河南省工人温泉疗养院的汝瓷展厅依然灯火通明,消费者正在体验亲手制作汝瓷的乐趣,“温泉+汝瓷”成为工疗温泉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样板。
河南省工人温泉疗养院实施“绿色工疗”计划,通过太阳能供热、中水回用、智能照明等措施,能耗降低27%;安徽省半汤工疗推行“一专多能”的员工培训,理疗师兼健康顾问,前台接待兼产品推广,人力成本下降18%.这些微创新看似不起眼,却在整体运营效率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疗温泉的定价策略也日趋精细化。不同于商业温泉度假村的统一定价,工疗机构普遍采用差异化定价体系。江西省宜春工疗针对企事业单位的福利疗养执行协议价,对散客实行动态定价,旺季上浮15%—20%.在贵州省息烽温泉疗养院的劳模墙上,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1958年第一批前来疗养的煤矿工人的笑脸。60多年后,照片中工人们的后代——一位“90后”程序员——正坐在同一个温泉池边,通过笔记本电脑远程处理工作。
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场景,揭示了工人疗养院在新时代的角色演变:随着劳动形态从重体力向脑力、数字化的转变,疗养需求也从“治疗工伤”转向“缓解慢性疲劳”和“预防职业病”。个旧市工人疗养院2025年升级后,专门为IT从业者设计了“数字排毒”课程,包括温泉冥想、颈椎调理和屏幕眼疲劳缓解等项目;安徽省半汤工疗引入心理咨询师,开展团体心理疏导活动等。
从提供“温泉住宿”到提供“健康解决方案”,当贵州省息烽温泉疗养院为一位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教师设计包含水中运动、腰椎牵引和睡眠调理的综合方案时,它出售的已不是几晚住宿和几次泡浴,而是一套改善健康状态的系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