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石海娥 通讯员 唐胜
乱针绣(正则绣)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名绣”。20世纪30年代,乱针绣(正则绣)在丹阳正则女子中学诞生,上世纪80年代末传入扬州市宝应县并获得产业化发展。
张露出生于1995年,她有许多头衔:宝应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江苏省青联委员,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宝应县乱针绣产业链妇联主席,苏州刺绣产业链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正则绣(乱针绣)第五代传承人,江苏绣达人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清禾宫(江苏苏州)刺绣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
显而易见,张露的成就和乱针绣息息相关,在完成非遗传承使命的同时,她也用一针一线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浸润
张露的父母创业时并没有品牌和公司的概念,采用的是当时比较常见的家庭绣坊模式,在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张露每天一睁开眼就能看到母亲汤祝萍和绣娘们在绣架前飞针走线。汤祝萍1987年起便投身于织绣行业,是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以其精湛的技艺创作了无数作品。张露自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浸润,感受到母亲一丝不苟的刺绣精神,也感受到了刺绣的辛苦和孤独。
每到午休时,她就会主动给绣娘们放收音机里的节目,找绣娘们聊天,听她们讲述乱针绣的技艺和与作品相关的故事。
少年时期,张露并没有想过继承家里的生意,她的父母也没有干涉张露的发展,她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了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的传播学专业。大学期间,张露家的绣坊从代加工到自产自销,在宝应刺绣行业崭露头角,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一里程碑式的文件标志着新丝绸之路的建设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当今全球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这一政策利好让张露的父母迎来了事业的高峰期,尤其是从2015年开始,很多人慕名到张露家的绣坊进货,她家的生意越做越大。汤祝萍开始带着大学还未毕业的张露参加各种展会,让她按照年轻人的喜好设计一些可以参评、参展的作品。
“其实,从15岁开始,我就经常利用空余时间研习刺绣,从最简单的针法开始,到熟练地分丝、穿针、走针、晕色,绣制的题材也从花卉、静物到难度更大的人物,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乱针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张露结合年轻人的喜好,设计了一些产品,吸引了一部分年轻消费者,这也让她对乱针绣有了新的认识。
抉择
2016年,张露结束了在人民网的实习,因表现优异被人民网正式录取。同一时间,她还拿到了英国莱斯特大学的offer.张露和父母商量自己的去向,汤祝萍却又给了她一个重要的选择——继承家里的生意,成为第五代乱针绣传人。
“我母亲虽然学历不高,但一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坚持听党话、跟党走。”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汤祝萍作为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的代表性传承人,感到传承的压力越来越大。
张露站在了人生的三岔路口。
“我母亲说,你是独生女,迟早要回来继承家里的生意,还不如早点回来扎根。”经过一天一夜的考虑,张露放弃了人民网转正的机会,也放弃了去英国留学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接过了母亲手里那根绣花针。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见惯了大都市的繁华,回到家乡,做起辛苦又枯燥的刺绣工作,张露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我是凡事都会提前想明白、做规划的个性,既然选择了刺绣,就会努力把它做好。”张露开始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想成为国之绣手,还是继续深造?这是两条不一样的道路,要从一开始就确定方向。
“接手家里的生意后,我既要帮母亲经营绣坊,又要在母亲的指导下耐心学刺绣,每天一坐就是十多个小时,经常腰酸背痛。”大学4年,张露看了很多展览,参观了很多名家作品,和传统绣娘相比,她的绣品显得更加灵动和精妙。
在探索的过程中,张露发现,很少有人采用双面乱针绣法,市面上常见的都是平针双面绣,而乱针双面绣效果更好,于是她开始反复练习双面乱针绣法。“乱针绣的针法‘乱’而不杂,密而不堆,上乘的绣品远观如油画般色泽细腻。但双面乱针绣工艺复杂,制作过程漫长,我原创的一幅20厘米×30厘米的双面乱针绣耗费2000多小时才完成。”
2019年7月,张露带着自己的作品赴北京参加全国非遗传承人作品联展。同年7月19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锦绣中华——江苏刺绣艺术精品展”中,她创作的乱针绣作品《君士坦丁堡女郎》参展,并被一名私人收藏家高价收购。
“《君士坦丁堡女郎》最难的部分是皮肤上的一层纱,要绣出蕾丝轻盈清透的感觉。”能用中国传统的刺绣技艺完美复刻画作的质感,张露感觉非常有成就感。此后,她又陆续获得2019年“苏艺杯”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2020年江苏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妙聚他山”扬州文创设计大赛银奖。
原创
作为行业新秀,张露深知,自己的短板在于缺少经验,为此,她在母亲的陪同下拜访了刺绣国手张玉英,并向其讨教苏绣、乱针技法等,把传统技艺、创新思维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绣坊是张露从小到大最熟悉的地方,这一次,她成为了新一代的掌舵人
2019年,中国各个刺绣赛事开始对版权提出明确要求,“以前,很多工艺美术作品都是临摹名家画作,刺绣作品也不例外。”张露在调整思路后,决定打磨一套题材为“锦绣扬州”的原创作品。
锦绣扬州系列题材新颖,首批设计的《扬州印象·琼花护维扬》即以“琼花”为主题,以“水韵”为意境,依次串连起“八座人文建筑”
代表的“八段历史时空中的扬州印象”,作品画面采用现代数字水彩风格,技法则采用了双面乱针绣。张露给这个系列做了详细的设计方案,包括每个朝代的主题色调、主要元素、画面布局,同时将扬州市花琼花融合在画面里。
“方案做了多次修改,力求每一帧画面都能充分展示相应的历史背景。”首次尝试原创,张露和自己的刺绣团队耗时三年,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精心打磨,锦绣扬州系列终于打造完成,一经推出,便受到业内人士和收藏家的高度关注。
这套呕心沥血的绣品为张露迎来了另一个高光时刻,2020年4月,张露成立了江苏绣达人工艺品有限公司,并担任公司总经理及设计总监。
随着经验的积累,张露渐渐意识到,刺绣技艺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与现代市场需求接轨,才能焕发新的活力。张露决定创立自己的刺绣文化品牌,宝应县个私协会了解这一情况后,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多次主动上门开展“现场办公”,相关工作人员为该企业开展“一对一”商标指导服务,帮助企业成功注册“清禾宫”商标。除此,张露还致力于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美学相融合,创建了新中式生活美学的休闲空间。
“乱针绣比较适合用来展示油画和摄影题材,和其他几大名绣相比,更趋于现代审美,深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有了自己的原创品牌,张露可以做的不仅仅是绣品,还可以推出不同的品牌周边,比如刺绣笔记本、小夜灯、眼罩、丝巾等,她还为这些产品申请了版权。
但是,新品牌想要被市场认可还要面对很多挑战,做了市场分析后,张露找到了一条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渠道——进驻美团App.“我们在美团开启了外卖刺绣业务,应该算是全国刺绣行业最早做尝试的,主要做美团同城礼品外送。”
张露说,虽然目前只有60个散单,但它的优势是转化快,同时能带来一些B端客户,还有一些客户直接加了店铺微信,从公域转到了私域。
除了美团,张露还入驻了大众点评、小红书等平台,“小红书的作用主要是种草,此前我们在小红书上发了一幅二次元作品,引爆了流量,很多营销号都转发了,点赞量达几十万。”
与此同时,张露也对线下模式做了创新:引导消费者到场体验刺绣和插花,这个服务相比单纯的绣品买卖多了消费者深度体验的过程,对于客户来说更有吸引力。
今年,张露又在体验服务的基础上挖掘和延伸,推出了主要针对B端高端客户的苏绣茶歇,“这是清禾宫品牌推出的全套服务,从茶歇的花艺装饰到茶点、糖水,再到体验项目等,我们的团队都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也可以到店里消费。”张露介绍说,一场一个半小时的活动套餐费用在1.8万元以上,她希望这项业务未来可以扩展到上海或周边城市。
出海
“乱针绣属于工艺美术品范畴,硬往实用品上面凑是不科学的,它的优势领域是礼品领域,很适合走向国际,我们给外国友人绣的订单已经有两三百幅了。”2024年,张露大力推动清禾宫品牌走向国际化,参与国内外各大展会和活动,在上海的中国品牌日活动、马来西亚的国际服务贸易展览会以及日本大阪的江苏省出口商品展览会等重要展会上,清禾宫的刺绣作品吸引了大量国际客户的目光,并获得了广泛认可,在吉隆坡,就有外国客户在展会现场下单。
张露说,虽然目前国内外的订单比例是7∶3,但通过参加展会,她看到,外国人对东方艺术充满好奇和兴趣,还有一些在外国公司任职的华人会主动咨询,或通过阿里巴巴和清禾宫取得联系。
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的推广,清禾宫逐渐树立了在市场中的独特地位,实现了传统刺绣品牌与现代消费文化的完美结合,并将非遗文化传播给更多国际友人。
张露不仅注重技术的传承,还十分关注人才的培养。目前,清禾宫的员工主要由当地绣娘和大学生组成。
对于当地绣娘,清禾宫根据其需求采取固定员工和灵活用工两种模式;对于大学生,则采取和相关院校合作的模式。“非遗技艺的传承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参与。”张露说,“清禾宫是江苏省女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上海理工大学、江南大学都会输送人才过来。此前,我们在湖南湘绣学院招过两个绣工,今年可能还会继续去那里招聘。同时,我们还和湖南工艺美院达成了合作。”清禾宫为大学生提供了8个岗位,还通过举办刺绣文化体验课程,将这一技艺带入校园、社区和商圈,帮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学习刺绣艺术。
“未来的刺绣艺术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工艺上,还要通过创新和跨界合作,让刺绣艺术融入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张露计划延长清禾宫的产品线,开发更多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刺绣产品,同时加强与国际文化和艺术机构的合作,推广中国刺绣文化。
从一名普通学徒到刺绣品牌创始人,张露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走得很坚定。她不仅继承了母亲汤祝萍的传统刺绣技艺,还通过自己的创新,为刺绣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