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的症状
青光眼是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常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青光眼也因此被称为“视力小偷”。青光眼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症状也表现各异。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约占所有青光眼的60%至70%,特征为眼压升高、前房角开放。早期眼压缓慢上升,不易察觉。病情发展后,视力模糊,视野逐渐变窄,日常活动易忽略侧方物体,夜间及暗环境视物困难。部分患者伴有轻度眼胀、眼痛,常被当作普通用眼疲劳。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因眼球解剖结构异常,房角突然关闭致眼压急剧升高。急性发作时,患者会出现眼痛、头痛剧烈,视力短时间急剧下降等症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眼睛充血发红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虹视现象(看灯光有彩色光环)。慢性期症状温和,仅轻度眼胀、视物稍模糊,易被当作普通视疲劳。
继发性青光眼:因眼病、全身疾病或药物等干扰房水循环,使眼压增高。症状因原发病而异,例如,由葡萄膜炎引发的继发性青光眼会出现眼红、眼痛、视力下降,畏光、流泪、有异物感等症状;由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发的继发性青光眼,除眼部症状,还常伴有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症状等。
先天性青光眼:是胚胎期前房角发育异常,房水排出受阻所致。患病婴儿常出现畏光,眯眼、皱眉、流泪频繁、眼睑痉挛、角膜混浊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眼球会逐渐增大,呈“牛眼”外观,影响视力发育。
青光眼的预防
青光眼一旦发病就难以完全治愈,但通过定期检查、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健康用眼等方法,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定期眼部检查:定期眼部检查是早期发现青光眼迹象的关键。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因遗传因素,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的4至9倍,建议每年至少做一次全面眼部检查,项目包括眼压测量、眼底检查、视野检查等。高度近视、远视患者,以及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血粘度增高人群,也应每年进行检查。普通人群即便无明显眼部不适,也建议每1至2年检查一次。
适当运动锻炼:适当运动锻炼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加眼部供血,维持眼内组织正常代谢和功能,并降低眼压。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每分钟100至120步)、慢跑(每小时8至10公里)、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等。其中,打羽毛球或乒乓球能帮助改善睫状肌功能,增强对晶状体的调节能力。但青光眼患者要避免剧烈运动或头部过度前倾运动,以防眼压升高。
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的睡眠是维持眼部健康的基础。睡眠不足会使眼部疲劳、肌肉紧张,影响眼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进而影响眼压。每天应保证7至8小时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睡眠习惯。保持卧室安静、黑暗,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
注意健康用眼:黑暗环境中眼睛瞳孔散大,易致房角关闭、眼压升高。所以不要长时间在暗室看电视、玩手机。若在暗环境工作或活动,应增加照明亮度,如选择合适的台灯,保证光线均匀柔和,避免眼部因光线不足过度疲劳。长时间用眼后,应采用20—20—20法则休息,即每看20分钟屏幕,向20英尺(约6米)远处看20秒,缓解眼部疲劳。
青光眼的治疗
在治疗方面,中医认为青光眼属于“绿风内障”“青风内障” 等范畴,其发病与人体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可通过食疗和针灸等方法改善眼部微循环,保护视神经。
食疗需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因和体质进行。
(一)肝郁气滞型:患者常感觉眼胀痛、头疼,情绪容易烦躁,胸口和肋骨附近发闷,舌头颜色发红,舌苔发黄。陈皮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绿豆可清热解毒、消暑利水,每周饮用3至4次陈皮绿豆汤可缓解肝郁气滞,减轻眼部不适。
材料:陈皮 10 克,绿豆 50 克。
做法:将陈皮洗净,绿豆浸泡 30 分钟后,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至绿豆软烂。
(二)肝肾阴虚型:患者常感觉眼睛干涩、看东西模糊,还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头颜色红但舌苔少,脉搏又细又快。黑芝麻能补肝肾、益精血,核桃仁可补肾固精、润肠通便,每天早晚各食用1次黑芝麻核桃糊,有滋补肝肾,改善视力的疗效。
材料:黑芝麻50克,核桃仁30克,蜂蜜适量。
做法:将黑芝麻和核桃仁炒熟后,研磨成粉,加入适量蜂蜜,用温水冲调成糊状。
针灸可通过针刺睛明、太阳、攒竹、风池、合谷等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睛明穴: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有明目、降眼压的疗效。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可缓解头痛、眼胀。
攒竹穴:位于眉头凹陷处,有清热明目的作用。
风池穴:位于颈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可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具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的作用。
方法:急性期可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20至30分钟,采用强刺激手法,以迅速缓解症状;缓解期可每周针刺2至3次,每次留针20至30分钟,采用中等刺激手法,以巩固疗效。一般10至15次为一个疗程,根据病情需要可连续进行2—3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