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AI生成假新闻”早已不再新鲜。例如,为了赚取流量,有人利用AI生成大量催人同情的假图片和假视频,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网络及社会秩序,也引起了舆论的争议。
笔者认为,一方面,在信息时代,对于一部分不熟悉网络环境、受制于“数字不平等”问题的群体而言,其处境值得关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了解,AI提升制假效率的同时,也让辟谣更加简单。
要理解AI对辟谣的增益,首先要了解辟谣的难点在于何处。在前AI时代,辟谣之所以效果有限,原因有三:第一,有能力辟谣的主体难以在第一时间获知正在舆论场上流行的谣言。例如,许多关于养生健康的伪科学迷惑了大量中老年人。然而,有能力辟谣的群体,即执业医师无法实时关注舆论场上不断出现的伪健康知识。第二,造谣的消息往往比辟谣的消息更有吸引力。
造谣者往往使用耸人听闻的文字,配上富有冲击力的图片、视频,增加消息的可信度。相比之下,辟谣则要求人们进行更加理智的思考,这与互联网信息碎片化获取的特性相悖。第三,造谣和辟谣的成本不对等。一则耸人听闻的谣言可以信口拈来,而辟谣则需要权威机构或权威人士给出经得起推敲的解释。
AI的出现有助于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第一,AI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信息抓取,帮助有辟谣能力的主体了解正在流行的谣言信息。第二,AI可以帮助辟谣者根据论据生成评论文章。例如,Deepseek就非常擅长以幽默、调侃的语气来漫谈或锐评各类现象,增加辟谣信息的吸引力。
可见,AI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让假消息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传播,也能让人们的辟谣能力大幅提升。
不过,上述手段的生效依赖于一个前提。那就是听到谣言的群体对纷乱的互联网信息能够保持最基本的警惕。但是,目前这种能力在网民中并不普遍,尤其是一些信息素养并不高的群体,他们可能因长期与社会脱节,媒介素养有限,更容易相信AI假新闻。因此,如何解决“数字不平等”的问题,帮助部分群体跨越信息鸿沟,可能才是人们面对AI假新闻时需要思考的最紧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