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一切皆可订阅”时代来临

2025-8-30    作者:石海娥    来源:    

“一切皆可订阅”时代来临


  订阅经济是一种让用户定期支付费用来换取持续产品或服务的商业模式,早期的订阅模式主要集中于新闻报刊、杂志等媒体领域,后来发展到音乐、视频等数字内容领域,近些年又逐渐扩展到日常消费品、美妆个护、食品饮料、宠物用品乃至汽车使用权等领域。这种模式弥补了传统交易模式的局限性,改变了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为企业带来了更稳定的现金流和更高的用户黏性,也为消费者带来了个性化的价值体验。


  与消费者互动更频繁


  消费者行为的转变是订阅经济崛起的重要驱动力。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都市人群尤其是年轻一代对“省时、省心、省力”的服务需求激增。


  市场研究咨询公司英敏特研究显示,高达59%的美国消费者曾使用过美容与个护类的订阅服务。这种偏好同样体现在中国市场,从腾讯视频、爱奇艺的VIP会员增长,到各类生鲜食品订阅服务的兴起,消费者正在用实际行动支持这种更加灵活、持续的消费方式。订阅模式满足了当代消费者对“使用权”而非“所有权”的重视,这与共享经济、循环经济的理念不谋而合。

  行业转型的迫切需求同样加速了订阅经济的普及。在传统商业模式下,企业很容易陷入获客成本高、用户留存难、收入波动大的困境。订阅模式通过将一次性交易转化为长期关系,为企业提供了可预测的营收。同时通过持续的数据收集,更深入地洞察消费者的偏好。这种转变在软件行业尤为明显,Adobe从卖软件转向Creative Cloud订阅服务后,不仅收入更加稳定,与用户的互动也更加频繁、深入。

  随着移动支付、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普及,企业实施订阅模式的运营门槛逐渐降低,即便是中小型创业公司,也能通过成熟的软件运营服务平台快速搭建自己的订阅服务体系,同时,人工智能算法的进步使个性化推荐、需求预测、动态定价等订阅经济关键环节变得更加精准高效。比如,魔力猫盒根据猫咪年龄和健康需求定制的个性化服务就是建立在数据分析和算法推荐的基础之上的。

  一些中小企业已经通过订阅模式在细分市场分得一杯羹:国内鲜花订阅品牌“花点时间”通过预付款周订或月订,推出节日定制包,满足了用户对鲜花的定期需求。其成功关键在于将非标品鲜花转化为相对标准化的订阅产品,通过规模化采购和配送优化成本结构。

  葡萄酒订阅品牌“醉鹅娘”则采用了会员分级(入门和进阶)策略,通过为特定人群提供专属品鉴服务成功提升了用户对葡萄酒文化的认知和兴趣,进而实现订阅销售。同样的,茶饮品牌“乐乐茶”推出了“周卡/月卡”,用户支付固定费用后每日可领取指定饮品。这种模式先锁定高频消费群体,再通过搭售糕点等周边产品实现盈利。

  订阅经济成功应用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设计出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带来情感满足的服务体验。在这种转变中,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深入和多元化,为商业创新开辟了广阔天地。

  创造持续收入


  订阅经济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盈利模式,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商业的收入曲线和客户关系管理方式。与一次性交易相比,订阅模式将单次的、不确定的收入转变为可预测的、经常性的收入流,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稳定的财务基础。其盈利机制背后有着精密的商业逻辑和多元化的收益结构,对于企业成功实施订阅制转型至关重要。


  经常性收入是订阅经济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这种收入模式如同为企业建立了一条财务护城河,将传统商业中高低起伏的销售曲线转化为平稳持续的现金流。在订阅模式下,企业的收入不再依赖于不定期的促销活动和季节性消费高峰,而是来自于用户定期支付的订阅费用。以小仙炖的“鲜炖燕窝周期配送”为例,其年套餐用户占比达30%,复购率45%,2023年营收突破25亿元,主力客群也从一线城市(核心用户占比75%)下沉至二三线城市(销量占比从2022年15%升至2024年35%)。

  “订阅模式的底层商业逻辑是复利思维,只有理解了复利思维,才能真正理解订阅模式,才能在最初几年耐得住寂寞,成功穿越临界点。”订阅经济专家毛炜说,金蝶云服务就是以年经常性收入为主,提供企业定制化订阅,经过多年积累后实现加速增长。

  订阅经济的另一盈利支柱是分层会员体系。精明的订阅企业不会提供一刀切的服务方案,而是设计多层次、差异化的会员等级,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并最大化客户生命周期价值。这种分层策略既能覆盖价格敏感型用户,也能满足高端用户的专业化需求,形成阶梯式的收入结构。

  例如,微信和支付宝基于其免费基础功能推出付加速、优先客服等付费服务。这些超级App依托其庞大生态,拥有极高的用户黏性,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的同时,也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在汽车行业,保时捷和奥迪推出的高端订阅服务采用分层月费(2000—3000美元)模式,用户可灵活切换车型,满足了那些追求高品质出行但不想长期拥有车辆的用户需求。

  交叉销售与增值服务为订阅模式提供了额外的盈利点。一旦用户加入订阅体系,企业就获得了持续互动和深度了解用户偏好的机会,这为推荐相关产品或服务创造了理想条件。

  订阅美妆品牌Birchbox的盈利方式就体现了这种多元化策略:用户支付月费获取小众美妆样品礼盒,引导购买正装,其盈利点包括品牌方支付的样品推广费和正装销售佣金。通过数据反哺选品决策,Birchbox能够不断优化产品组合,提高转化率和用户满意度。同样的,魔力猫盒在按月订阅猫粮和玩具组合的基础上,还提供付费宠物医疗咨询等增值服务,全方位满足宠物主人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收入来源。

  与买断模式不同,订阅企业的获客成本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收回,因此精确计算单一客户经济性对商业模式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假设每个客户每月支付600元的订阅费,毛利率为80%,获客成本是6000元,每月流失率为2.5%,分析其单一客户现金流模型可以发现,前13个月都是负现金流,到了第14个月才开始盈利。

  这就要求订阅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和耐心,等待跨越盈利临界点。“毛炜说。

  订阅经济的盈利模式还因行业和产品类型而呈现出多样化形态。在数字内容领域,免费增值模式被广泛采用,即基础服务免费,高级功能收费。在线音乐平台如网易云音乐、QQ音乐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用户基础的快速扩张和付费墙的逐步建立。

  而在实体商品领域,补充型订阅更为常见,比如Dollar Shave Club定期自动配送剃须刀及相关个护产品,解决了男性消费者定期更换刀片的需求痛点。这些不同的盈利路径都围绕一个核心目标:通过提供持续价值,建立长期客户关系,最大化客户终身价值。

  当前存在的痛点


  尽管订阅经济展现出令人振奋的增长潜力和创新活力,但其发展道路并非一片坦途。


  英敏特调研显示,约三分之一的美国消费者表示,费用是他们不愿订阅产品服务的首要原因。这种价格敏感在订阅服务初期尤为明显,消费者往往高估了订阅成本而低估了其长期价值。为应对这些顾虑,品牌可以通过清晰的定价策略,强调整体成本优势,从而提升吸引力。

  质量保障与体验落差同样构成订阅经济的推广障碍。许多消费者在未实际体验产品前不愿轻易做出承诺。

  这一挑战在探索型订阅盒(如美妆、食品类)中尤为突出,因为消费者无法预先知道每月将收到什么产品。为缓解这种顾虑,订阅服务可以提供免费试用或小份装测试套装,让消费者在正式订阅前先行体验。同时,品牌也可通过强化真实用户评价与反馈,在营销中建立产品质量的可信度。比如Birchbox就通过用户生成内容大量展示真实用户体验,有效降低了新用户的尝试门槛。

  与传统的一次性销售相比,订阅模式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食品订阅服务需要精确的冷链物流和库存管理系统,任何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用户取消订阅。这些运营复杂性直接转化为成本压力,需要企业在规模扩张与服务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

  破解之道


  面对这些挑战,领先的订阅企业已经探索出多种有效策略。比如个性化定制已成为订阅服务的标配而非加分项。允许订阅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体验——例如选择配送时间、产品种类、暂停订阅等,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与续订率。


  混合订阅套餐将成为重要的产品创新方向。越来越多的厂商将订阅服务与抽卡机制、战斗通行证结合,通过“基础订阅+概率奖励”“月卡+进度加速”等方式,平衡用户的付费体验与长期参与感。

  有业内人士认为,垂直领域深度订阅预计将成为中小企业的机会领域。随着各行业主要赛道的竞争格局逐步确立,专注于特定人群或场景的深度订阅服务将获得发展空间。例如,针对50+人群的金色学堂构建了“银发经济”优势;社区支持农业农场让用户预付年费认领一块农田,农场按季节配送有机蔬菜,支持用户线上查看种植进度。这类深度垂直订阅创造了高度精准的价值主张和用户社群。

  深圳市锦衣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则聚焦20至35岁中端男性群体,填补淘品牌与高端线下店之间的空白,以“私人形象管家”为价值主张,严选合作品牌的高性价比商品。为了实现差异化竞争,深圳市锦衣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终身会员制+搭配盒子”模式,用户支付99元终身会员费后,每月能收到3套搭配好的服装盒子,试穿后再购买心仪单品,其余可免费退回,这种“先试后买”模式解决了男性用户挑选服装的时间和审美痛点。

  “让订阅服务和经常性收入在时间线上循环流动,用订阅服务驱动经常性收入,用经常性收入反哺订阅服务。订阅服务生生不息,经常性收入生生不息,这就是订阅模式的运行逻辑。”毛炜认为,订阅经济已经从最初的商业创新发展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并正在迈向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复杂,订阅模式将继续演化,渗透进更多行业和生活场景。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