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绿箭:一支“箭”的命名哲学

2025-8-30    作者:垚垚    来源:    

绿箭:一支“箭”的命名哲学


  近日,一款包装酷似“烟盒”的绿箭口香糖在抖音商城创下30余万盒的销量。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威廉?瑞格理(以下称“瑞格理”)在芝加哥创立箭牌公司以来,这支“箭”已在全球消费者的唇齿间穿行100多年。如今其母公司玛氏箭牌稳居全球最大口香糖生产商之位,绿箭也始终占据市场顶端。绿箭为何能长久立足?

  1891年,29岁的瑞格理在芝加哥靠推销发酵粉谋生。为刺激销量,他以口香糖为赠品,却发现赠品比发酵粉更受欢迎。

  1893年,瑞格理索性推出两款口香糖:薄荷味白箭与水果味黄箭。

  最初,黄箭是浅灰包装配红色字体(“二战”后改为明黄),白箭则沿用标志性白色包装,每种包装固定装五片产品,成为箭牌的独特标识。

  此后10年,箭牌口香糖从美国中西部扩张至全国,1910年销售额达300万美元,白箭成为全美最畅销口香糖。同年瑞格理收购供应商Zeno公司,合并为箭牌公司。美国市场饱和后,瑞格理将目光投向英语国家。在视嚼口香糖为粗鲁行为的英国,他通过广告展示律师、商人等“体面人士”嚼口香糖的场景,成功培育了市场。

  期间,箭牌尝试推出“维萨”女性专用口香糖及菠萝、香蕉等水果味口香糖等新品,但均不及箭系产品成功,直到1914年绿箭问世。

  绿箭的命名暗藏三重智慧:延续“箭”字家族基因,强化识别;绿色呼应薄荷天然属性,传递健康认知;“绿箭”二字朗朗上口,便于传播。

  配合“双倍薄荷清新”的广告语,绿箭产品上市即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其绿色包装与双向箭头标识成为经典符号。

  1 9 2 4 年, 芝加哥箭牌大厦落成,外立面嵌入的巨大绿箭标识将品牌与城市地标绑定,使其超越产品本身,成为“清新口气”的代名词。1974年,在俄亥俄州特洛伊城的Marsh Supermarket,一包绿箭成为全球首个被条形码扫描的商品,在零售业数字化转型中留下独特印记。

  1989年,箭牌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广州经济开发区成立独资企业。1993年,箭牌广州工厂投产,绿箭实现了中国本地生产。彼时中国尚无口香糖品类,箭牌扮演起拓荒者角色:采用“音译+标识保留”策略,“绿箭”二字贴合原文发音,绿色箭头标识跨越语言障碍,让消费者快速建立起“绿色=清新”的联想。针对本土偏好推出的茉莉花味口香糖,以绿色主调包装延续视觉一致性,成功打开市场。这种“核心不变,外延灵活”的策略,使其在180多个国家保持了认知统一。

  2008年,玛氏集团以230亿美元收购箭牌后,绿箭的命名哲学进一步释放价值。品牌始终坚守“核心名称不变,外延灵活调整”的原则:从条状口香糖到便携薄荷糖,从盒装到袋装,均保留“绿箭”主名,仅以后缀区分形态,这种既能保持核心符号稳定,又能灵活适配不同文化语境的命名系统,正是其穿越时代的密码。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