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必胜客:标准化扩张的餐饮范本

2025-8-30    作者:焱焱    来源:    

必胜客:标准化扩张的餐饮范本


  从去年开始,餐饮行业寒意渐浓,不少街边餐馆挂出“转让”告示,连锁品牌也纷纷收缩战线。然而,必胜客母公司百胜中国却逆势上扬,截至2025年3月,百胜中国在全国的门店总数已达16642家。必胜客为何能冲破地域限制,成为跨国巨头?答案在于其数十年如一日的标准化扩张模式。


  1958年,弗兰克・卡尼与丹・卡尼兄弟用600美元在堪萨斯州威奇托开出第一家必胜客餐厅,当时餐厅规模很小,只有25个座位。因为餐厅的外观像小屋(hut),由此取名“Pizza Hut”。

  彼时,美国快餐市场由汉堡与炸鸡主导,披萨尚属小众。必胜客另辟蹊径,凭借饼底松脆、芝士饱满的深盘披萨迅速走红,开业首年就开出5家分店。1959年,必胜客尝试特许经营时遇冷,遂灵活调整策略:以100美元初始费加每月100美元特许权使用费,允许加盟商使用品牌商标与配方,并提供全程管理支持。这一举措吸引了众多曾在店内帮忙的大学生加盟,为规模化扩张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七十年代,必胜客驶入发展快车道,1971年规模突破1000家并登陆纽交所。但创始人弗兰克意识到,这种野蛮扩张的方式不能长久,“我们开始意识到,各个分店的管理有点失控了。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有计划的规模化经营方式。”1972年起,必胜客开始进行公司化改革。

  一方面,改革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并明确盈利和销售额目标;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扩张以及广告营销上投入更多预算——这也是如今餐饮连锁规模化的必经之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其海外门店突破100家,成功进入日本、英国等市场。

  1990年,必胜客在北京东直门开出中国首店,这也是其在亚洲的重要布局。面对完全不同的饮食文化,标准化体系迎来更大挑战。研发团队耗时18个月调研中国消费者口味偏好,发现国内市场对浓郁芝士的接受度较低,且普遍偏爱鲜味食材。于是在保持发酵工艺与烤炉标准的前提下,必胜客推出了融合本土特色的海鲜披萨——适当减少芝士用量,加入鱿鱼、虾仁等海鲜,既保留了披萨的西式形态,又贴合中国味蕾。

  如今,必胜客的标准化已升级为全链条数字化体系。在产品端,对馅料摆放制定了精确标准,通过工具辅助确保每片位置与大小一致。在供应链端,依托物联网系统对全球数百个原料基地实时监控,涵盖种植环境、加工流程等数据,一旦指标偏离标准范围,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并联动供应商整改。服务端通过AI系统实现智能排班与时效管理,设置“15分钟出餐”的标准,并通过厨房数字化屏实时追踪,超时会启动原因分析机制。品控方面,引入数字化追溯技术,记录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确保问题可精准回溯。

  必胜客的全球化之路印证了标准化的强大生命力。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出海,必胜客兼具统一性与适应性的标准化体系或许可供借鉴。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