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名党支部书记手持统一模板站在同一个讲台,一场打破常规的党建答辩会正在重新定义传统工作汇报模式。湖北工程学院创新方式方法,用电子化协同平台替代纸质材料,50名党支部书记共用一个 PPT,用“3分钟极限陈述”取代常规汇报,从教学、科研、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等方面,将党建成果浓缩成50块拼图,在统一模板中拼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立体图景。
会议伊始,主持人就亮明规则:“所有汇报无需各单位自备PPT,仅需陈述品牌名称与支部名称。”会议现场的大屏幕上,“品牌名称”“所在支部”是仅有的视觉元素,汇报人要以口头汇报的形式说清创新、验证成果、提炼经验。
屏幕显示的内容很简单,但讲述者口中的故事却格外生动。
外国语学院教工党支部展示了“孝译善举”项目,团队制作的《读懂中国·听见孝感声音》外语视频传播次数突破10万次,培养的10名云梦博物馆党员外语讲解员,已累计接待外宾300余人/次,让孝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焕发“新声”。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工党支部将“支部建在实验室”上,使党建与科研创新同频共振:支部党员牵头突破“卡脖子”技术,一系列科技成果分别在多家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应用。比如,攻克极薄锂电铜箔集流体制造技术,大幅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突破复合集流体关键制造技术,大幅提升新能源电池的安全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大圆柱电池用高耐腐蚀钢壳取得突破性进展。
美术学院环境设计支部首创“三师(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乡村规划师)协同”机制,与政府、企业合作建立3个乡村实践基地,完成5项乡村规划与生态修复工程。
生科院特色作物重点实验室“三结合”品牌“博士党员突击队”打造了一支服务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的“尖兵”队伍。支部党员带头,常年深入服务企业80余家,转化重要成果20余项。助推孝感糯稻产量占全国10%,米酒销量占全国85%,并获“全国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写满育人温度、创新力度、服务深度的生动实践。湖北工程学院这场持续3小时的答辩会,创造了多重“反差”:1页电子汇编替代了100页纸质材料,80%的时间压缩带来300%的信息密度,标准化模板反而催生出更具张力的实践案例。
“摒弃每人1 5 分钟的‘ 照本宣科’,倒逼汇报者把‘水分’挤掉。”现场专家分析道,“一个模板管全局”的创新模式背后,是湖北工程学院党委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度践行,让党建成果可量化、可追溯、可检验,让基层党组织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投到改革攻坚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