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及诱因
腹泻是指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发生变化,每日排便次数大于3次,粪质含水量大于85%,大便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常有排便紧迫感、腹部不适、发热等症状。在腹泻中,病毒性腹泻是最常见的一种,它是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等多种病毒引发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不同种类的病毒引发的症状存在差异,其诱因也各不相同。
轮状病毒:其病毒颗粒呈圆球形,双层衣壳排列,形似车轮辐条。婴幼儿是主要患者群体,潜伏期在1至3日,发病初期常出现38℃至39℃高烧,伴咳嗽、流涕等类似感冒症状。1至2日后出现十多次呕吐、腹泻等症状,粪便无腥臭,呈蛋花汤样或水样。
婴幼儿因消化功能脆弱,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表现为眼窝凹陷、精神萎靡等,严重时危及生命。
轮状病毒耐酸耐碱,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强,可通过污染的玩具、餐具等长期留存,室内密闭环境会增加病毒传播机会。
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所有人都容易感染,潜伏期仅12至48小时。感染后成人会立刻出现腹痛、低烧等症状,每日会有3至5次的水样腹泻;儿童以剧烈呕吐为主,伴发热、畏寒、头痛、肌肉酸痛,每日可达10次以上的水样腹泻。患者的症状通常1至3日会自愈,但因抗体保护力不持久,易反复感染。
诺如病毒传染性极强,仅需少量病毒颗粒即可致病,且排毒期长,所以在学校、邮轮、养老院等密闭场所,病毒易通过飞沫快速扩散。被污染的蔬果、水源和未煮熟的贝类(如牡蛎)是主要感染源。
星状病毒:其病毒呈五角星或六角星形态,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低下的人群,潜伏期2至3日。患者主要症状为轻中度腹泻,每日3至6次,粪便呈水样或糊状,伴恶心、呕吐、腹痛,部分患者出现低热、头痛、眼结膜炎等症状,少数婴幼儿和老年人可能出现轻度脱水,一般3至7日症状会自动消失。
星状病毒的流行与卫生环境密切相关,缺乏安全饮水、粪便处理不当及病媒生物(如苍蝇)活跃等因素会加剧其传播,尽管多数病例症状较轻,但在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可能反复流行,影响儿童健康发育。
有效预防方式
预防病毒性腹泻需从个人卫生、饮食安全、环境清洁及健康作息等方面入手,构建紧密防护链。
第一,个人卫生是预防病毒的基础防线。研究表明,正确洗手能使腹泻发生率降低31%,洗手应使用肥皂或洗手液,采用七步洗手法,每次揉搓双手不少于15秒,尤其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应及时洗手。另外,避免用脏手触摸口鼻眼,定期消毒个人用品,不与他人混用个人用品。
第二,饮食卫生是防控病毒的关键。
夏季食物易变质,病毒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存活时间长,需遵循“吃熟食、喝开水、勤清洗”的原则。例如,选择新鲜食材,不吃变质、过期食品;外出就餐时选择卫生达标的餐厅,避免食用冷盘、未消毒的鲜榨果汁;家庭烹饪应做到生熟分开,剩菜剩饭及时冷藏(小于4℃),再次食用前需彻底加热。
第三,定期对工作和居住的地方进行清洁消毒,能有效消除病毒生存空间。若遇诺如病毒污染的呕吐物,需先用含氯消毒粉覆盖30分钟,再用一次性抹布清理,避免直接擦拭导致病毒扩散。每日开窗通风2至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降低室内病毒浓度;垃圾当日清理,垃圾桶定期用稀释消毒液喷洒,减少苍蝇、蟑螂等病媒生物滋生。
第四,适当体育锻炼、规律作息是抵御病毒入侵的重要方式。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的快走、慢跑、游泳等中强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另外,要保持规律作息,成人每日保证7至8小时睡眠,儿童按年龄确保充足休息,避免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
治疗手段
病毒性腹泻来势汹汹,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纠正脱水与电解质紊乱症状,并根据病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
一旦确诊病毒性腹泻,西医治疗的核心是预防脱水。对于轻、中度脱水患者,口服补液盐是安全有效的选择,它能精准补充流失的水分与电解质;若情况紧急,也可用家庭自制糖盐水(500ml水+10g糖+1.75g盐)暂时代替。而重度脱水或严重呕吐者,则需及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在药物使用上,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病毒与毒素,修复肠黏膜屏障;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布拉氏酵母菌)能调节肠道菌群,抑制病毒繁殖。止吐药和补锌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多数情况下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滥用反而可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
中医将病毒性腹泻归为“泄泻”范畴,认为湿邪与脾胃失调是致病主因,可通过吃中药、按摩、外敷等方法综合调理。
第一,中药治疗需根据不同症状和体质用药。寒湿泄泻:因外感寒湿或饮食生冷引发,表现为大便清稀、腹痛肠鸣、口淡不渴,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湿热泄泻:症状以大便黄褐臭秽、肛门灼热为主,葛根芩连汤是首选方剂;脾虚泄泻:症状以大便时溏时泻、食欲不振为主,参苓白术散能健脾益气、渗湿止泻,通过恢复脾胃运化功能改善症状。
第二,按摩治疗,常用手法包括按揉穴位、摩腹、捏脊等。穴位按揉:按压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肚脐正上方4寸)、天枢穴(位于肚脐旁开2寸)、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方3寸,胫骨外侧旁开1横指)、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等穴位,用拇指指腹垂直用力,按到有明显酸胀感为宜,每穴按压1至2分钟,每天1至2次;摩腹:患者仰卧位,以掌心绕脐顺时针摩动,每分钟80次,每次5至10分钟,可促进胃肠蠕动、调和气血;捏脊:患者俯卧,操作者沿脊柱两侧的膀胱经,从尾骨末端的长强穴开始,用双手的食指、中指和拇指将皮肤捏起,自下而上提捏推送,一直到颈部的大椎穴,每次连续做3至5遍,可调节脏腑功能,对脾虚泄泻的患者尤其有效。
第三,中药外敷选用温中散寒、止泻的中药敷于神阙穴(肚脐),通过皮肤渗透发挥药效。
具体方法:取丁香3g、肉桂5g研末,用生姜汁或米醋调成糊状,清洁肚脐后均匀敷上,覆盖纱布并固定,每日换药1次,每次保留6—8小时,连用3—5天。需注意,皮肤破损或过敏体质者慎用,敷药后若出现瘙痒、红肿应立即停用。
在病毒性腹泻恢复期,可以选择山药莲子粥、马齿苋粥等食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