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
+

方菁:做别人忽视的市场

2025-5-17    作者:石海娥    来源:    

  在全球化浪潮中, 外贸行业一直是众多创业者追逐梦想的重要舞台,然而,在竞争激烈的欧美市场,年轻创业者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AKOMAPA外贸公司联合创始人方菁选择了被很多人忽视的非洲市场,为自己打开了通往外贸行业的大门。

  走出大厂


  2020年,20岁的方菁放弃自己所学的生物专业,投身互联网大潮,在一个小型互联网企业做售前工作,北漂三年后,方菁跳槽到大厂,从售前转岗到用户运营,月薪从8000元涨到2万元。在不断跳槽的过程中,方菁觉得,互联网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自己或许应该换条路试试。


  拿着仅有的4万元存款,方菁走出大厂,踏上了创业的道路。

  “资金有限,经验为零,我不可能和那些资金雄厚的创业者一样贸然囤货、开拓市场。因为一旦货物滞销,我的创业之路可能就此终结。”

  虽然是首次创业,但方菁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情况,离开大厂的第一站,她去号称“民间商学院”的义乌待了3个月,从春天到夏天,从商贸城到库存街,她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产品类目,见识了小商品的力量:很多商品的利润只有1分钱,但只要路子对了,就可以把1分钱做成几百万、几千万元的大生意。

  “ 但别人凭什么跟我做生意?”这成了方菁创业路上需要思考的第一个大课题。

  “外贸的商业模式依赖于中国强大的供应链基础,依赖于语言、货物质量和价格、进出口规则、外汇收付流程等诸多信息差,所以,那些想从国外采购货物却对当地市场和语言一无所知的人非常想有一个值得信赖的服务商。”多方考虑后,方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模式——做服务商,利用信息差和专业知识来获取利润。

  找到适合的模式只是第一步,方菁很快迎来了第二个课题——把这个模式成功运用的相对应的市场中。

  这一次,方菁选择了非洲。

  “选择非洲并非出于对这片土地的偏爱,而是基于现实的考量。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外贸市场早已饱和,工厂和外贸公司之间的竞争激烈异常。在这些传统市场中,外贸商与工厂的合作关系紧密且稳定,一旦合作,轻易不会更换。“方菁同时看到,和前些年相比,现在厂二代们陆续接班,他们既懂互联网,又精通语言,很多还拥有留学背景,对国外市场环境了如指掌。作为外贸商,即使自己与工厂的关系再亲近,也不会比厂二代与自己家企业的关系近。

  在这种情况下,方菁想在传统外贸市场分一杯羹,简直是难上加难。

  但非洲市场完全不同。“好多人提起非洲,第一反应是落后、贫穷,所以很少有外贸公司专门针对非洲市场开展业务。”方菁却认为,别人不愿意做的非洲市场,刚好是她的机会。

  从个体到团队


  方菁在心里默默算了一笔账:拿下一个100万元的订单,就能赚到五六万元,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然而,现实很快给了她当头一棒,最初的几个月里,她每天都在WhatsApp 上当客服,与非洲客户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还在义乌和广州的街头闲逛,熟悉传统外贸行业的线下市场,同时在1688和中国制造网等网站上切换,了解国内的供应链。


  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非洲国家的购买力相对较弱,需求又杂。在拓展客户的过程中,她接触到的大多是小客户,订单需求杂、单量小、利润薄。“很多时候,可能真的不够功夫钱。”方菁意识到,她的创业方向和客户的真实需求还只是停留在想象层面,要想把两者匹配起来,她必须深入、充分地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

  经过调研,方菁发现,自己接触到的客户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在社交媒体上有自己账号的网红,他们从中国进货后卖给他人;另一种是村里唯一一个懂网上购物的年轻人,他们进货后卖给村里的人;第三种是当地线下小店的店主,进货之后在店铺里销售。

  “这三类人的共同特点是,有销售渠道,但没有货。”方菁把所有接触到的非洲客户都拉进群里,在群里发一些适合非洲的好物,再把她探厂的视频、平时打包发货的视频发到群里,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实现人带货。

  “比如,当我推出空气炸锅时,他们就开始预销售这款产品。到了订单截止日期,他们会将收集到的订单发给我,我再汇总成一笔大订单,向工厂下单。”这样,客户获得了物美价廉的产品,方菁则从中赚取了利润。许多客户收到产品后,还给她发消息表示感谢,有时还会发回他们使用产品的视频。“非洲客户真的非常热情,他们会随时给我打电话,聊家长里短,比如谁生了小孩,谁家邻里关系不好等话题,这种交谈让他们慢慢对我产生了信任,喜欢在我这里下单,还会给我介绍新客户。”那一刻,方菁觉得自己不仅赚到了钱,还满足了世界上某些人的需求,生意突然多了一层赚钱之外的意义。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在非洲,电商概念并不普及,许多客户无法理解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这导致方菁每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客户答疑上。“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将被琐碎的事务困住,无法从战略层面思考业务的发展。于是,我决定从个体发展成团队,招聘助理和客服,定期培训小商家,教他们把生意做大。”通过这样的培训,方菁的客户逐渐成长起来,许多客户从最初一箱一箱地拿货,到后来10箱10箱地拿货,最终他们实现了双赢,方菁也终于打通了非洲外贸这条路。2023年7月份,方菁的单月营收已经超过20万元。

  大订单


  打通现有路径之后,方菁又开始拓展线下外贸市场,并在2023年11月接到了一个800万元的大订单。到了2023年末,方菁下半年的销售额已经超过1000万元,她也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元。“我们还接受了央视的采访,可谓名利双收。”方菁觉得,今年营收能到1000万元,明年就一定能到2000万元,她就像在快速奔跑的列车上,只关注前方的目标和障碍物,却忽略了马和车的状况。


  “我忽视了账户安全、团队管理、合伙人沟通等诸多问题,直到这些问题爆发。”2024年1月,公司回款出现了问题,方菁不得不前往非洲解决。在非洲待了4个月,从与原合伙人“分家”,到注册只属于自己的公司账号以保证回款安全,再到招聘和培训新员工,搭建新的海外团队,进行团队磨合,解决海外员工效率问题……

  “问题的起源是我的原合伙人做了假账。跨境业务手续复杂,在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非洲,办起来更是麻烦。假账事件让我意识到,公司的重要文件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在非洲期间,我和其他合伙人一起面对了许多压力,一起去警察局、法院,办理各种手续。”方菁一边处理烂摊子,一边保障货运业务持续运转,还要支付国内仓库的租金和员工的工资。在巨大的压力下,方菁开始逃避,在书和算命中寻找精神寄托,“我害怕面对未来,不敢再往前走,缓了三个月,才重新振作起来。”现在,方菁拿下第三个仓库,在仓库里建了办公室和直播间,重新开始了业务。

  经过半年的梳理,方菁对非洲市场有了新的认识,公司的业务也发生了转变。“我们还会继续深耕非洲市场,走薄利多销的路线,同时细分业务,与厂家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方菁说,通过调研,她决定放弃做全品类的电商平台,把重点放在3C 数码、家电、太阳能板等品类上。目前,在这些品类中,非洲还没有太大的品牌,“外贸行业非常依赖国际形势,做‘一带一路’国家的外贸生意,要紧跟国家的政策方针。”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