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环保
+

土壤修复市场:一块“难啃”的蛋糕

2021-3-20    作者:臧梦璐    来源:    

  2020年底,北京伦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伦至环境”)

  与联合体单位共同完成了广东某造船厂地块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项目。项目涉及地块面积达41.8万平方米,未来规划为商业住宅用地,项目总合同额超过2000万元,是2019年国内单地块标的额最大的场地调查项目。


土壤修复市场:一块“难啃”的蛋糕

伦至环境项目人员在现场检测


  “我们入场调查时,地块内除需保留作为工业遗址和文化遗产的船坞、船台、炮台,像生产车间、装置、厂房等建构筑物已经拆除完毕,现场遗留大量破碎混凝土。由于场地前身是造船厂,地面硬化完整且最厚达3m左右,相比其他场地,它的土壤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比较到位。”伦至环境土壤事业部技术部经理罗章向本刊记者介绍了项目情况。通过对地块内土壤和地下水的取样检测后发现,该造船厂地块少部分区域存在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污染深度也较浅,污染程度相对较轻。根据前期采样及检测结果,项目人员完成了初步调查报告及详细调查报告,确定了地块的特征污染物、污染深度及污染范围等,通过专家评审后,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确定了地块的修复目标和修复范围。据罗章介绍,按照市场行情,此类调查项目毛利润率在20- 40%之间。

  伦至环境成立于2017年,是环保行业的新锐力量。“土壤修复市场在2017年至2018年间有一次爆发式发展,公司的诞生和发展也得益于这个大背景。”伦至环境土壤事业部总经理李来顺说。李来顺入行已有8年,见证了行业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

  在李来顺入行的两年前——2 0 1 1 年, 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清环保”)完成了上市并将业务拓展到土壤修复领域。作为环保领域的龙头企业,永清环保在耕地治理方面遥遥领先,在场地治理方面位列第一梯队。“永清环保是最早承接场地治理项目的上市公司。”

  董事长马铭锋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道。

  起步晚 空间大


  相比于大气和水治理,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起步较晚。“世界各国土壤污染防治意识的觉醒普遍较大气和水晚,主要原因是土壤污染不易被察觉,因此,现在存量问题最多的也是土壤。”马铭锋说。


  美国的土壤污染治理起步于1980年,而我国的土壤修复产业萌芽于2005年前后,目前仍处于产业发展的早中期。

  初期土壤修复项目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以传统的工程行业经济模式为主,行业监管水平低,法律基础薄弱。2016年开始,随着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及完善,土壤修复技术水平、行业监管水平逐步提升,特别是“土十条”的发布,刺激了资本涌入,专业的、高技术含量的工程和检测公司迎来发展机遇。行业内,政府管理部门、修复公司、咨询机构和科研院所共同完善了产业相关政策和技术规范,土壤修复行业进入快速、大规模发展时期。2017年行业市场规模达151.45亿元,同比增速超200%,2018年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

  2 0 2 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土壤修复咨询服务项目和土壤修复工程项目在数量和金额方面增长显著。其中,咨询服务项目主要以工业场地的调查评估等为主,项目数量占39.3%,项目金额占46%,大大超过农用地等类型项目。2020年全国正式启动土壤修复工程项目668个,总项目金额约为102.97亿元。其中,农用地类土壤修复工程项目数量占比42.37%,超越工业场地类项目,成为年度数量最多的项目类型,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43%.“工业场地治理的大型项目更多的集中在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和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用地的紧迫性更强,地价也更值钱,所以治理的需求也就更强。”

  马铭锋说,经济效益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工业场地修复仍是主流。

  根据国家规定,工业地块在入市之前需进行场地调查,在场地污染物修复达标之后方可入市交易。随着各城市工业场地土壤污染详查和建档完毕,土壤实际修复市场仍具有高爆发潜力。“目前土壤修复行业市场规模大概一年在100亿元左右,未来几年,预计每年会有20%-30%的增长。未来3-5年的时间里,行业发展预计会加速,特别是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快速开发,人口加速聚集,土地会越来越稀缺,土壤修复需求将加速释放。”马铭锋说。

  三方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不同于大气和水治理,土壤修复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度及经验要求很高。“初期的调查工作就像是从一个黑箱子里找污染物,场地类型各异,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性,再加上污染物的迁移以及土壤的非均一性,对从事污染调查工作的人员来说,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减少不确定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污染物找到后,如何评估其对人体健康风险和环境风险,以及如何根据建设方的工期、费用等要求匹配合适的处理技术,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度和经验要求也相当高。”李来顺说。


  马铭锋认为土壤修复产业属于工程应用领域,技术工具包的合理运用是关键。“有的技术效果好,但是成本高,有的技术成本低,但是适用范围有局限。加上地域差异明显,在面对具体项目时,单项技术很难满足需要,这对从业企业的综合水平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行业的特殊性使得永清环保这样的龙头企业的优势凸显。“龙头企业的优势一是有完善的技术储备,二是有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据马铭锋介绍,除了上述两项核心优势,龙头企业对于产业政策的解读能力较强,且积累了更多上下游资源和专业设备优势。

  目前,除了传统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一部分央企和国企陆续参与到土壤修复领域。未来,越来越多的国企和央企入局已是必然,传统行业企业如何在竞争中扩大市场份额?

  “对于永清这样技术积累十年的专业公司来说,提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发挥专业材料设备优势是未来的重点发力方向,我们将进一步精准定位,做好与优秀同行合作共赢的准备。”马铭锋说。

  相比承接大规模、大体量项目的龙头企业,小企业也有自身的生存之道。记者发现,目前伦至环境做的项目大部分在广西、贵州、四川等西南省份。李来顺介绍说,伦至环境成立初期将广西等西南省份作为核心市场,主要是看中区域的市场机会。这些区域的场地修复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从业单位和人才稀缺,伦至环境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服务企业,想将企业的成长与这些区域土壤修复市场的发展结合起来。而这些区域的市场体量相对较小、业务比较分散、回款周期较长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核心市场定位有一定的差距,这恰恰是伦至环境发展的机会。

  低成本、可持续的技术未来可期


  目前,在土壤修复行业,已有的土壤修复技术达到100多种,常用技术也有十多种,大致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其中,应用热解析、原位热脱附、生物修复等先进技术已成为主流,整体水平与国外同步。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为目前研发应用的重点。


土壤修复市场:一块“难啃”的蛋糕


  “行业内一些常用技术已趋向成熟,但是在精细化施工方面,仍缺乏详细的数据支撑。”据李来顺介绍,“在场地修复方面,固化/稳定化是治理重金属污染比较常用的技术手段,但由于缺乏长期有效性监测和预测方面的数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大部分专家还是持谨慎的态度,在重金属固化/稳定化之后,叠加阻隔填埋处理,无形中工期和成本都会增加。”对此,李来顺希望技术团队能够从地块概念模型的角度,收集土壤修复各环节的详细技术参数,客观反应各阶段的人体健康风险和环境风险,综合评估方案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马铭锋认为,目前行业技术壁垒更多体现在企业因地制宜、因需制宜的综合技术能力上。“成本和效果是一个平衡器,在达标的前提下,技术革命的重点在于如何把成本做到最优。”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生物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刘兴宇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现存的土壤修复技术还未达到绿色、可持续的标准。“通过化学技术对重金属污染物进行固化/稳定化确实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技术的长效性有待验证。”

  目前土壤修复领域以异位修复为主。“相比于原位修复,异位修复成本相对较高。但因为工期短,很多业主方会选择这个方式。由于技术门槛较低,也造成了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局面。”刘兴宇表示,在国家倡导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生态环境修复的大背景下,在综合考虑成本和效果的前提下,土水共治的原位修复、绿色修复更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将成为国内外土壤修复的主流方向。

  “土壤修复因污染物和周边环境的不同,需要较强的定制化能力,因此行业的成熟项目往往采用多种技术路线进行联合修复。国内企业在技术方面各有所长,鉴于目前部分公开招标项目对技术路线提出了明确要求,土壤修复技术的多元化、技术方案的精细化也是未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此外,土壤修复不应仅停留于技术本身,更涉及农业生产、资源再利用等延伸环节。“我国最近十年在土壤治理上,从理论到技术装备都有长足发展,但与国外污染治理技术仍有差距,现在不仅要为治理而治理,更要考虑系统解决方案。”刘兴宇说。

  行业监管需完善


  “土壤修复不是土方工程。”据李来顺介绍,近年来,土壤修复巨大的市场前景吸引大量企业参与,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资质认定,一些“外行人”混入行业,导致市场主体良莠不齐,行业整体处于无序竞争状态。“部分新进入土壤修复行业的单位,没有从事环保工作的相关经验,认为土壤修复只是一个简单的土石方工程,由于缺乏技术积累,在提供咨询服务和工程实施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无法为建设方综合考虑解决成本、工期、治理效果和二次污染防范等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只是简单的增加投入、延长工期。有的企业项目在效果评估阶段未能通过,只能推倒重来,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也损害了各方利益。”


  此外,新入局的企业正面临人才壁垒。目前,土壤修复行业技术人才缺乏,新入场的公司存在专业人员不足问题。“从业人员由于专业技术水平的差异,甚至职业道德上的差异,对同一个土壤修复项目有不同的理解,在风险评估、技术选择和工程实施等方面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过度修复情况时有发生。”

  马铭锋认为,目前的市场状态是多方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还处于发展的早中期阶段,基础较为薄弱,虽然市场空间逐步释放,但是目前经验丰富、技术实力强的企业仍然有限,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和工程人员仍然较为匮乏。”

  李来顺呼吁通过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要使这一新兴的、潜在规模巨大的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此外,行业监管也需要顶层设计。“目前,中国仍然缺乏健全而高效的土壤环境管理法规和政策体系,基于风险的环境管控基础条件短板依然明显。建议各级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制定和完善土壤修复全过程的精细化监管制度,完善土壤环境污染责任追究机制。”针对行业内低价竞争的现象,刘兴宇建议进一步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使招投标程序更加透明化,做到开标、中标、投诉处理等环节信息公开透明。

  对此,国家已经开始行动。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从业单位和个人执业情况信用记录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并于近日公开征求意见。“该信用管理办法鼓励在招标文件中将评审一次通过率等纳入对投标人资格审查的标准、评标标准,对从业单位来说,失信行为将影响其中标,这将促使从业单位更关注质量,形成良性机制。”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