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邪不压正》中影评人史航扮演的影评人潘公公的一句话来说:电影最为重要的,第一是电影,第二是电影,第三还是电影。荧幕中这个被阉割的无根之人确也说出了电影的根本所在。
同一个导演的不同影片,总会给人类似的意象,甚至,真正富有理念的导演,也会自觉地将某些相同的元素添加到不同的电影当中。而姜文,的确也拍了几部带着“姜文电影”特色的电影,比如《让子弹飞》《一步之遥》以及《邪不压正》当中采用了相同的背景音乐。
在《邪不压正》中,姜文假借民国,尝试着将他对于电影的诸多意象进行拼接组合,从而塑造一个属于姜文电影的流动意象。如果你纠结于它轮番登场的各色人等跳跃的故事线索、密集地让人有些窒息的台词对白抑或是困惑于某些答非所问,甚至于追问那个从美国回来做间谍的李天然究竟是来申国恨的,还是来报私仇的,那么你的确会认为这是个失败的电影。
但在这个流动意象当中,贯穿民国三部曲的主题,是永远在路上的革命(《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一步之遥》中的马走日,《邪不压正》中的关巧红),以及伴随着革命而来血色浪漫。而《邪不压正》似乎成为姜文以上两部影片的一种概括与总结。主题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革命者仍是其中隐形的主导者,快速的对白节奏得到了一种更为炉火纯青的演练。这种语言风格在中国电影中并不多见,它将中国语言简洁有力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姜文将北平分解为牌楼、屋檐、青砖、胡同的时候,我们感到了动人的亲切感,以及惊艳的陌生。在这个很中国,又很不中国的文化要素的拼接中,姜文让电影“直击”了一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被遮蔽了的现实。
正是他所构筑的这部“印象·北平”让我们更直观地发现,今天我们的生活的北京被同质化的单调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