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
+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2017-12-20    作者:石海娥    来源:    

  每个人每天都要从他人那里获得信息,和他人沟通协调,合作完成某件事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贯穿人的一生,对于一个人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都有着不小的影响,社交能力强的人通常知识面宽广,处理问题和执行计划的能力相对较强;社交能力弱的人则往往缺乏主动性和协调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尤为重要。
 
  三岁是关键期
 
  “儿童社交能力指的是能够和他人比较圆满地结交并相处的能力,表现为懂得察言观色,能识别他人的情绪变化,善于与他人合作等。按照人类的生长规律,绝大多数人的社交能力在三岁左右就有所体现,所以此时是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最佳时机。”
 
  儿童教育专家叶欣说。遗憾的是,很多家庭更注重儿童的智力开发,对社交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
 
  “儿童缺乏社交能力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没有固定和长久的玩伴。”在叶欣接触的案例中,9岁的阳阳就是这样的社交能力缺乏者。据阳阳父母说,阳阳从小到大几乎没有过玩伴,即使在都是熟人的圈子里,阳阳也从不主动和人打招呼,偶尔有别的小朋友找他玩,也是很短暂的几分钟之后就中断了,有时还会起一些争执。上了小学后,因为阳阳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学习一般而且没有朋友,在同学和老师的眼里几乎没有存在感。
 
  “阳阳是典型的缺乏社交能力儿童,基本不具备和别人交往的技巧,所以在交朋友和留住朋友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叶欣说,除了阳阳的上述表现,儿童缺乏社交能力的表现还有喜欢使用“暴力”,比如用推一把、打一拳、抢东西等方式向小朋友表达一起玩耍的目的。还有的孩子会表现得特别胆小、慢热等,比如5岁的囡囡。囡囡是个乖巧可爱的女孩,但除了在家人面前,从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一次集体出游时,新来的助教老师忘记给她发盒饭,囡囡就一直饿到了下午,返程时因为又饿又委屈忍不住哭了起来,老师才知道这件事。“缺乏社交能力会让孩子欠缺基本的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一旦脱离父母进入新的环境,就会显得手足无措,进而影响到学习和生活。”叶欣说,无论是哪种社交能力缺乏儿童,如果家长不重视、不引导,最终都会成为孩子学习和工作的绊脚石。
 
  教育方式和成长环境尤为重要
 
  “儿童缺失社交能力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孩子先天个性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给孩子提供的成长环境最为重要。”叶欣说。
 
  “容易导致儿童缺乏社交能力的父母通常包含溺爱型、专制型和冷淡型。”叶欣介绍说,溺爱型父母凡事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这类孩子习惯于别人无条件顺从和满足他的要求,一旦被拒绝就会发脾气或者拒绝与他人交往。“比如阳阳。经过和阳阳沟通,我们了解到,阳阳之所以拒绝主动问好,是因为他认为别人都应该主动和他打招呼。”叶欣说,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个性,在交往过程中不懂得换位思考,所以很难交到朋友。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通常较高,一旦孩子达不到预期,父母容易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罚站、打骂等,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相对极端,在和其他人交往的时候也习惯采取“暴力”或命令的方式。
 
  “因为孩子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所以孩子认为‘暴力’和命令是正常的交往方式。”叶欣说,这种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会成为大家排斥的对象。
 
  更糟糕的是,孩子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成长环境对儿童社交能力的影响。”叶欣说,通常气氛良好、夫妻互尊互敬、沟通顺畅的家庭,孩子是不会缺乏社交能力的。
 
  “对于先天个性比较被动、内向的儿童,家长需要多些耐心,逐渐引导孩子走向外面的世界,多看、多感受,让孩子慢慢走出自我‘保护壳’。”叶欣说,这类孩子多数并不缺乏社交能力,只是因为个性原因,表面上看起来不太擅长而已。
 
  走出社交误区
 
  社交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首先,父母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在和囡囡父母沟通后,叶欣发现,囡囡妈妈对囡囡太过保护。囡囡妈妈总担心她没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会受到伤害,所以每件事情在囡囡开口之前,就已经替她想到并做好了,小到挤牙膏、大到整理玩具,事无巨细,安排得面面俱到。在这样的“保护壳”中,囡囡根本不需要思考、动脑和提问,只要安静地享用和等待就可以。“因为妈妈的过度保护,囡囡丧失了社交能力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询和沟通能力,所以当老师漏发午饭时,囡囡的第一或者说唯一选择就是等待。”叶欣说。
 
  其次,家长还要主动成为孩子的朋友,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可以采取家庭会议模式,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的讨论,尤其是涉及孩子的问题,尽量让孩子多提意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叶欣说,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孩子的想法和家长有冲突,家长也要学会接纳,不要一味认为冲突就是坏事,要懂得从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社交能力。
 
  “善于做‘幕后英雄’和‘引路者’也是家长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好方法。”叶欣说,家长要在教会孩子文明礼貌用语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教给孩子一些社交的方式方法。
 
  “比如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串门,或者邀请一些小朋友来家里玩。”叶欣说,当孩子的朋友到家里做客时,家长应该主动放低姿态,让孩子当家作主,思考如何接待自己的朋友、安排游戏项目和迎来送往等。“还可以建议孩子和不同层次年龄段的小朋友交往。比如和同龄孩子玩耍时可以学习别人社交方面的优点;和比自己大的孩子玩耍时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社交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比自己小的孩子玩耍时,可以趁机锻炼孩子的领导力和协调力。”
 
  叶欣说,要让孩子充分明白,和不同年龄段、不同个性的孩子交往会有不同的收获,由此让孩子学会和各种类型的人的相处模式。
 
  “除了以上提到的,家长还要适时赞美和鼓励孩子在社交中的出色表现,如果能在表扬的过程中加上肢体语言来提升孩子的感受度效果会更好。”叶欣说,总之,作为孩子的第一任“社交礼仪老师”,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多为孩子创造与人交流的机会,并向孩子传授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与技能,多鼓励、多激励孩子,逐步消除孩子的社交恐惧心理,帮助孩子建立或提升社交能力。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