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文化
+

“搞抽象”是否是一种新文化?

2025-5-17    作者:贝雅夫    来源:    

“搞抽象”是否是一种新文化?


  近年来,青年群体掀起以反传统、反规则、注重个性化表达为特点的“抽象”热潮。2024年,“抽象”被小红书选为年度关键词,原因有三:一是抽象表达形式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幽默且低成本的情绪宣泄方式,并以此创建了独特的社交语言,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和群体认同感;二是品牌为迎合年轻消费者心理,将抽象概念引入营销策略,例如,华为的“三折叠,怎么折,都有面”的广告语曾引发网络热议;三是抽象亚文化广泛流传在漫画及动漫领域。


  小红书将“抽象”纳入文化范畴,将“抽象文化”定义为:“越来越多人在面对意外和困境时选择以轻松、反转的方式‘一笑而过’。”一些文化研究领域的评论者认为,抽象最初是一种亚文化现象,但其由最初的小众圈层无厘头恶搞走向无害化的大众范畴,折射出了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心理。

  在笔者看来,抽象不是一种新生的文化现象,它更接近于人们惯常谈论的“幽默”形式之一。古往今来,有无数理论家曾尝试解读幽默的本质。他们的核心问题是,人们究竟为何发笑?最终,有两种理论脱颖而出。首先,人们可能会因“优越感”而发笑。一种场景是,人们常常在看到某个特别笨拙的行为或听到幼稚话语时发笑。譬如,很多人觉得摇摇晃晃学走路的小朋友很有趣。许多大学生主播会在直播时模仿“奶龙”在动画片中的经典台词,并搭配以幼稚笨拙的舞蹈动作。这种行为在许多时候被人们冠以“抽象”之名。另有一种情况,人们会因为情绪释放而发笑。譬如,围棋棋手战鹰在直播间拿出一个鳄鱼夹子,一边手上做着夹东西的动作,一边高喊:“听不听话,不听话我就夹你!”在这一刻,人们对围棋棋手智慧高冷的滤镜碎了一地。这种情况更接近网络讨论的抽象符号化表达。

  简而言之,大众对“搞抽象”这一行为的关注和调侃,更像是呼应了一种由来已久的本能,而算不上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在笔者看来,这种本能的释放在大多数时候是有力的。毕竟,无论是因“优越”而发笑,还是因“情绪释放”而发笑,“幽默”与“欢笑”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料。美国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甚至将“幽默”列入十种对人类的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中。其核心理念便是,“幽默”能拉近人际间的距离,让个体获得身心调适。例如,当战鹰用鳄鱼夹替代象征智慧的围棋棋子,实质是在拆解社会对精英群体的刻板想象,“围棋”这门运动也正是经由战鹰的抽象之举得到了普及;而假扮“奶龙”的大学生也短暂摆脱了课业、社工的压力,以幼态的方式释放自身。因此,与其围绕“抽象”建构种种宏大叙事(如亚文化的兴起与被收编),不如关注鲜活的个体为何采取这些言行,从中获得了何种感受,又赋予了它们何种意义,毕竟这才是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思索方式。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