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精华
+

创意直抵人心的六条路径

2018-2-27    作者:    来源:    

  创意直抵人心的六条路径
 
创意直抵人心的六条路径
 
  《让创意更有黏性》
  [美]奇普·希思 ,丹·希思 著
 
  如果想要把观点传播给他人,让创意直抵他人的内心,就应该让它具有强有力的“黏性”,这样才能持久地影响他人,进而改变他人的行为。让创意直抵人心有六条路径:简单:精炼核心信息。黏性创意的第一步就是要简约,我们应该“找到创意的核心”,剔除那些多余的干扰因素,因为在不可预测和混乱的情况下很难做出明智的决定。
 
  意外:吸引维持注意。传递信息时最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吸引别人的注意,所以我们的观点需要出人意料,就好像寂静时发出的清脆响声。
 
  具体:帮人理解记忆。抽象的东西往往很难让人理解并记忆,同时也让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因此,如果想要让自己传达的信息被人牢记,就要将一切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
 
  可信:让人愿意相信。为了让同行相信自己找到了治愈胃溃疡的方法,一位医学天才竟然喝下一瓶引致胃溃疡的细菌加以证明。这位医生出色的地方在于,他把握了让自己的观点具有可信度的最佳机会。所以,在黏性观点的世界里,生动的细节比起外部的权威和统计数据更有说服力。
 
  情感:使人关心在乎。1925年,John Caples为美国音乐学院撰写音乐函授课程的推销广告,在这之前他从没有做广告的经验。他坐在打字机前,在键盘上敲下了广告史上最著名的一条标题:“我坐在钢琴前时他们都嘲笑我,但当我开始弹奏时……”他的广告创意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成功俘获了人们的情感,抓住了人们的兴趣,也尊重了人们的个性。
 
  故事:促人起而行动。《心灵鸡汤》的巨大成功打破了“知识的诅咒”,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故事具有模拟和鼓舞的双重力量,想要让自己的创意与观念更为人牢记,那么,从讲一个好故事开始。
 
  流行往往源自微小的因素
 
创意直抵人心的六条路径
 
  《引爆点:如何引发流行》
  [加]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著
 
  为什么有些观念、产品能突然流行?如何引发流行潮?格拉德威尔的流行理论包括三部分。
 
  第一法则是个别人物法则,就是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第二法则是附着力因素,这条法则讲的是流行事物本身应具备的要素,它应该具备能让人过目不忘或者至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附着力;第三法则是环境威力法则,意思就是发起流行的环境极端重要。格拉德威尔举了一个例子:纽约地铁站墙壁上的涂鸦对地铁站犯罪率升高有很大责任,清洗掉涂鸦,并且对小错误(如逃票现象)严加惩处之后,地铁站的严重犯罪就开始减少。能否发起或斩断流行,很多时候取决于一些微小的因素,而这些微小的因素能够影响世界。
 
  成功访谈的7策略
 
创意直抵人心的六条路径
 
  《麦肯锡极简工作法》
  刘易斯 著
 
  我们要想在有限的访谈时间内取得成功,就有必要掌握一些麦肯锡公司屡试不爽的访谈策略。
 
  让受访者的上司,安排你与受访者的访谈。如果受访者非常清楚,访谈是他上司亲自安排的,那么他就不会敷衍我们,并会对访谈更加重视。
 
  两个人一组,相互配合。在通常情况下,只靠一个人进行一次有效的访谈是很难的。这是因为,当涉及到一些专业知识时,一个人如果既要提问,又要倾听以及忙于记录,很有可能会忙中出错。
 
  倾听,不要指导。多数走访,并不是为了仅仅得出“是”或“非”的答案,而是需要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在受访者没有跑题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少说话,保持倾听。因为被访者对其企业有非常全面、详细的了解,他所提供给的大多数信息对你来说都是有效的。
 
  复述,复述,还是复述。在走访之前,每一个麦肯锡顾问都会接受这样的训练——把某一主题的答案用稍微不同的形式复述出来。因为,大多数人在思考或说话时,喜欢东拉西扯,无法进行有条理描述。如果你能把受访者的话,用有条理的语言重复给他们,那么受访者就会明确的告知你,是否正确的理解了他们的意思。另外,复述还给了受访者可以补充信息或强调重点的机会。
 
  采用旁敲侧击法。在访谈开端,应该语速缓慢,语调温和。先笼统的介绍采访对方的原因,尽量与被访者及其行为产生共鸣。在访谈过程中,对于敏感、棘手问题,采用迂回战术,不要步步紧逼。
 
  切勿问得太多。要把自己的目标集中在两三个最重要的问题上,不要穷追不舍。
 
  采用哥伦波策略。哥伦波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视剧中的神探,他在结束了对嫌犯的讯问后,他常常会在门边逗留一下,然后又提出一个问题——往往击中要害。这种战术屡试不爽,原因在于:嫌疑犯往往在这时放松警惕,吐露出事实真相。如果觉得某个受访者对你有所隐瞒,不妨也试试这种方法。
 
  避免陷入思考陷阱
 
创意直抵人心的六条路径
 
  《隐性逻辑》
  [德]卡尔·诺顿
 
  每当我们对某事投入很多精力、金钱和想法时,我们就会掉入思考陷阱 :把投入当作坚持的理由,并浪费了更多的精力、金钱和想法。在这里我们应该逆向思维 :无论之后做了什么,过去的投入都无法挽回。所以,应该忽略掉那些已经沉没的成本,观察现在的情况,就像还没有任何投入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理智的决定。要注意以例如“我已经做了这么多,投入了这么多……”这些语句开头的话,因为这些话中几乎都隐藏着“沉没成本”和“损失厌恶”的思考陷阱。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