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旅游策划人李淼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携程在手,说走却走不了》的文章,让刚刚完成国内在线旅游业“大一统”的携程面临消费者信任的全面崩塌。
危机源于1月7日和1月9日发生的两起“假机票”事件,两名用户分别在携程订购了机票,到达机场时却发现已经购买的机票显示无效。其中,李淼帮朋友所购的机票更被认定是由盗取的航空里程积分兑换的,因此其友人不得不在国外机场接受长达3小时的调查,最终被迫购买全价机票返程。
携程在1月11日公开发表声明,解释称“两次事件都是由于供应商违规操作造成的”,并“第一时间与该票台停止合作,对票台做出了相应处罚”。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平息舆论,一位业内人士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透露,“盗用积分换机票这样的违规操作不大可能在携程自营平台发生,但对依附于携程等OTA平台的一些票务代理商而言,这一问题并不鲜见,并且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根据相关规定,里程兑换的机票不能销售,票务代理商为什么敢铤而走险?
在纸制票年代,票务代理商成为航空公司的重要分销渠道。但随着电子票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用户可以通过航空公司的网站订票,去机场直接打印登机牌,航空公司已经没有必要靠提供低价机票来拉拢票务代理商,票务代理商不得不把脑筋动在别的途径上,而携程管理上的漏洞也为这些违规操作提供了可能。
携程表示,从1月11日起,对于供应商不录入GDS全球机票分销系统的机票,100%实行人工抽查,逐单审核录入,确保供应商无法将违规机票混入携程机票销售平台,但平台通过售卖机票获利的模式是否还能持续,将是携程不得不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