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
+

印卫东:站在时代浪潮前

2021-7-18    作者:臧梦璐    来源:    


  近20年间,印卫东从事了两个良心事业——教育和工程。做教育时,他从一名家庭教师起步,经过多年打拼,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教培机构创始人;做工程时,他从零开始,带领企业抵住6年亏损困境,积蓄力量,破茧成蝶,站稳脚跟。


  印卫东将成就归功于坚守和责任。在他看来,育人也是一种建造,教育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添砖加瓦;建造更是一种育人,一砖一瓦,堆砌着心血和汗水;一沙一砾,凝聚着踏实和希望。

  涉足建筑行业时,正是行业发展的春天,凭借政策东风及个人努力,他带领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在行业遭遇寒冬时,他及时调整思路,成为第一批依托“一带一路”走出国门的企业家。站在时代浪潮前,他已经扬起风帆,准备下一次的起航。

  软心肠的老板


  多年来,他亲力亲为,充当人才“孵化器”,培养出一支团结、高效的团队印卫东今年47岁,是江苏东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生活中,他是一个性格开朗,喜欢交朋友的人。按他的话说,三教九流都可以做朋友。无论是领导还是百姓,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印卫东只坚持一个原则——主动付出,不占他人便宜。


  职场中,印卫东一半严厉,一半软心肠。无规则不成方圆,为规范管理,公司制定了严格的奖惩制度,但真到了要惩罚时,印卫东常常因心软而放水。例如,公司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当某个项目出现伤亡事故或是亏损时,按规定,项目经理不但没有奖金,还要扣除一部分固定工资。

  “考虑到项目经理的辛苦,常常会酌情处理工资扣除的额度。”当员工在某些管理上出现重大失误时,依照规定,应通报批评,免职降薪。虽然执行了公司规定,但是印卫东仍愿意给员工一次机会,一段时间之后,他又恢复了免职员工的职位。“忠诚度是我更看重的特质。”

  “忠心第一,能力第二”,这是印卫东的用人准则。所谓忠心,就是要求员工服从统一指挥,服从企业的大局和利益,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

  “没有忠诚度,团队就如同一盘散沙,是做不成事情的。”印卫东说,作为传统企业,目前公司已经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体及成熟的产业模式,稳定与传承才能带来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他一直看重员工向心力的原因。在90甚至00后进入职场,宣扬个性,主张个人意志的当下,印卫东仍旧坚持这一准则。

  经历过很多困难,也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不变的是向着目标持续努力的坚韧,这份品质帮助他实现了个人发展的三次飞跃,也带领企业不断前进。

  从“无”到“有”

  从渔港到城市,他经历了第一次飞跃;从身无分文到赚到人生第一桶金,他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印卫东出生在江苏省启东市吕四港镇,在少时的印象里,家乡是一个偏远又贫穷的地方。“虽然吕四渔港是全国六大国家级中心渔港之一,但因为交通不发达,海产品无法运出售卖,当地人依旧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困难年代,摆在当地人眼前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考大学,二是去全国各地当建筑工人。印卫东选择了第一条路。1994年,印卫东被位于南京市的河海大学港口工程专业录取,成功跃过龙门。

  毕业后的印卫东被分配到南京港务管理局工作,3年后,他再次回到学校,攻读法学硕士学位。期间,他担任校长秘书职务。虽然有较为稳定的工作,但是印卫东作为“外地人”,仍然觉得没有着落。“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家庭,想要在城市立足,还是要下海。”

  没有资金、没有人脉怎么办?那就从可以做的领域做起。印卫东选择了自己熟知的教育行业,做起了校外培训。招不到老师,就自己来。“我从一年级教到高三,数理化、英语、历史、地理、语文我全都在教。”那段时间,印卫东骑着自行车,挨家上门做家教。慢慢的,印卫东有了自己的教室,也招到了员工和授课老师。

  生源不够时,印卫东带着大家站在马路边发传单,一发就是几年的时间。

  “有些员工舍不下面子去发传单,觉得很丢脸,我就冲在最前面,让他们跟在我后面发,就这样一步步地走过来的。”

  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靠着勤奋和坚持,印卫东的教培机构越做越大,规模最大时有18个分校,学生人数达到1.5万人。教育事业也为印卫东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信誉赢得机会


  作为企业带头人,他身先士卒,冲在一线,为企业赢得了信誉和发展机遇,也实现了第三次飞跃在教育行业站稳脚跟之后,2006年,印卫东成立了江苏东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开始涉足建筑工程行业。当时,我国建筑业正处在转型升级阶段,产值规模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这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但是对于一个新入局企业,初期的发展可以说“困难重重”。


印卫东:站在时代浪潮前

江苏东大建设集团承建的河南省信阳市豫南国际商城项目


  “2012年之前,企业一直是亏损状态。”印卫东说,工程领域的第一个门槛就是企业资质。企业初期的三级资质在业内投标是中不了标的。

  “这就像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没有资质和业绩就中不了标,但是中不了标就没有工程可以做,就不会有业绩。”6年时间,印卫东一直在寻找突破口。

  实力总是需要一步步积累的,印卫东决定先从劳务分包做起。2009年,南京水利建设公司对外分包泵站建设项目。由于利润空间小,工期紧张,施工难度大,很多企业不愿意承接。他人眼中的烫手山芋对印卫东来说却是个难得的机会。为了按期交工,印卫东带领团队24小时不间断施工,就在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这场意外要从项目内容说起,泵站建设项目位于长江边,一天凌晨1点,正在施工的深基坑发生了塌方和管涌,部分工人被埋在坑底。得知消息后的印卫东第一时间冲到现场,亲自指挥并带领抢险人员跳进深基坑解救被困工人。经过全力救援,最终工人们全部被成功救出。

  “当时我跳下去也很有可能上不来了,但是我作为老板,员工出现危险,必须身先士卒,做出表率。”

  印卫东的举动不但感动了甲方公司,也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表扬。“这家企业有这样的老板,工程交给他们做我们放心。”印卫东逐渐获得了业内的认可。“后来一些甲方公司有工程后直接指定由我们来做,一些大的建筑企业,也陆续邀请我们去承接他们的项目。”有了业绩,公司发展得以稳步提升,6年间,公司取得了包括房建、装饰、水利、钢结构、智能化、幕墙等多项国家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勇担责任


  企业家精神是责任与担当的“双叠加”,他用实际行动绘出了新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底色对于印卫东和东大来说,2012年是一个转折点。有了一级资质后,公司发展速度呈几何级增长。“每年都在盈利。”印卫东回忆说,2012年,公司业务开始向全国扩展,经过几年的发展,东大集团实力逐步壮大,2015年,印卫东买下了自己的办公楼。


  印卫东用“忙”和“乱”来形容2012-2016年的状态。“那几年,公司所有人都奔赴到全国各地去开分公司,去开办事处、去投标。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做,包括我本人也是第一次面对很多情况。由于经验缺乏,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项目现场的突发事故往往是最难预料的困难,也是对领导者个人应急处理能力及责任担当的最强考验。

  2014年8月,江苏张家港走马塘项目进行过程中,遭遇了一场龙卷风,工地现场的工棚被风掀起,财务及工程资料全部丢失。凌晨2点,印卫东接到电话得知消息后,迅速召集公司人员,在凌晨5点赶到200公里外的受灾现场,指挥工人重新搭建工棚,追赶工期。

  天灾的残局还未平息,人祸接连发生,在此期间,工地现场发生两起伤亡事故。一名50岁出头的员工,前一天晚上还一切如常,第二天凌晨6点被工友发现已经去世。另有一名当地20岁的年轻人,酒后驾驶摩托撞在工地上不省人事。面对伤亡事件,印卫东没有退缩,没有躲避,他带领公司领导层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应急处理。他一边安排救助受伤年轻人,安抚情绪激动的家属,一边考虑到离世的员工家在外地,想办法安排车辆将其送回家乡。“落叶归根,我对员工说,就是用棉被裹着,也要让死者回家。”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道义,这是印卫东的准则。印卫东也将这一准则贯彻到公司上下。在他的表率下,公司上到高层,下到员工,在困难面前,勇于站出来,承担责任,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东大集团一次又一次渡过难关。

  危中寻机


  在建筑业遇到寒冬时,他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带领企业走出国门短暂的春天过后,印卫东开始感觉到了生存压力。随着国家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特别是金融政策的收紧,房地产开发商的压力大增,这种压力也被转嫁到与之配套的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贷不到款,就需要建筑企业垫资,相对于容易拿到资金的央企、国企,民营企业没有钱,便无法与之竞争。这也导致我们在国内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2016年, 东大集团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走出了国门。

  “到陌生的国度去开拓市场是有难度和挑战的,但是由于国内竞争压力逐年增大,民营企业要生存,就要自己主动找饭吃。”对于“出走”,印卫东表现出些许无奈。

  “走出去是目前的出路。”2016年开始,印卫东带领团队跑遍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十几个国家,寻找合作机会。经过调研,印卫东发现,海外机会有,但是难度也很大。“例如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发展还是相对落后的,相当于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状态。”最终,印卫东选择了澳大利亚作为企业转型目的地。

  2020年,澳大利亚东大集团成立,业务涵盖地产开发、矿业投资、留学游学、葡萄酒庄等业务,集团还积极投身于华人社区活动,为中澳文化交流搭建桥梁。

  在海外,劳动力和资源的短缺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两大难题。由于国外对中国劳务输出的封锁,中国劳动力出不去,当地劳动力不足且成本很高。“国外劳动力成本是国内的5倍,高价之下,劳动力仍旧短缺五成以上,有的时候一个工地就两三个人在干活,干6个小时人就跑掉了。”

  不同于中国国内资源丰富,澳大利亚的原材料基本靠进口,这无形中也增加了不少成本。

  2020年疫情的发生更是让海外的生意雪上加霜。“2019年我们刚刚拿到地,准备做房地产开发,年底疫情就来了。”印卫东说,受海外疫情影响,海外地产项目目前仍处于半停工状态。

  在国内,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建筑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砂石料混凝土这些价格上涨了30%-50%.”印卫东说,他本是一个乐观的人,但眼下的情形他却乐观不起来。

  印卫东和众多民营企业家一样,希望能尽快熬过这段特殊的困难时期。当被问到未来是否看好海外市场时,印卫东说,他还是更看重中国市场。“海外市场只是一个补充,在双循环战略下,相信未来中国市场空间会扩大。”他相信,疫情过去以后,经济将重新焕发生机,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当下,西部、中部地区还是会有很多机遇。

  一砖一瓦,绵绵用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印卫东仍坚守着创业初心,他说,有信心再奋斗30年。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