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专栏
+

流动创造价值

2023-7-2    作者:李迅雷    来源:    

  三年前,我曾就社会融资市场的“流动性分层”现象进行解析,认为社会融资规模大是因为货币流向资产领域而非实体部门,以此来解释房价涨而通胀低的原因,即所谓的“水往高处流”。如今我们面临的,一方面是实体经济的现金流偏紧,地方政府、房地产等非金融企业的债务压力大,另一方面则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资产荒”,即虽有钱但缺乏可以配置的资产,货币空转的现象十分明显,而且房地产和金融资产都出现了总体估值水平下移的现象,也就是社会融资的流动性分层现象。

  事实上,流动性分层不仅存在于金融领域,在就业、投资、消费、区域经济等方面也十分明显。例如,我国的奢侈品消费占全球35%左右,大约是我国人口占全球比重的2倍;同时,我国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却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又如,随着经济的恢复增长,今年我国就业状况总体良好,但一季度年轻人调查失业率接近20%,与整体5.3%的失业率水平相距甚远。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1158万,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7月以后,年轻人就业压力会更大;再如,我国的人口流向与投资流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反向关系,从区域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看,呈现越往西人均投资规模越大的现象,即人口向东,投资向西。其结果是西部的地方债务压力加大,偿债能力减弱。

  流动性分层现象越严重,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越大。今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定位是“精准有力”,说明原本作为总量政策的货币政策,需要借助结构性施策达到预期效果。如何让人口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畅通地流动起来呢?关键还是要优化结构,同时避免过度的行政干预。例如,现在中央已经对各地城市要上马的地铁项目进行严格控制,规定预期客流量要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建造。

  我国总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趋势,今后人口集中度提高是大趋势,这意味着未来很多地区的大量基础设施,如铁路、高速公路和城市轨交等都会被闲置,如果把这些修路的费用用来促消费,增加居民的养老金收入,是否更好?

  基础设施建设固然重要,但流动性更重要,流动性涉及社会信用体系的稳定,如果因为超前基建投资而带来资金流的阻断,可能引发区域性乃至系统性金融风险。目前,基建的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而且拉动经济的乘数效应也越来越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消费上的公共投入的乘数效应远远超过投资,如消费券的乘数效应大概是3倍,而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乘数效应可能只有1倍左右。

  从流动性的角度看,促消费的效应远远超过投资。

  因此,还是得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市场要有敬畏之心,地方政府尤其要学会“流动性管理”。比如,人口流动从表面看会加剧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但人口流动的动力却来自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符合市场底层的经济利益最大化逻辑。因此,人口自由流动的结果,是缩小收入差距(落后地区人口减少,人均耕地面积扩大,人均资源拥有量增加),这不是与共同富裕的目标一致吗?

  总之,要形成新发展格局,保持内外部的流动性畅通很重要,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更多采取支持和引导资金流、物流、人口流和信息流的举措,顺势而为。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