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个专党建 > 党史故事
+

不朽的南泥湾

2023-4-15    作者:李凌峰    来源:    

不朽的南泥湾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这首传唱了80个春秋的陕北民歌歌颂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战士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美丽“好江南”的不朽壮举。2015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南泥湾》就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2023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大生产运动82周年。当前,我国已经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经济社会生活全面恢复,抚今追昔,重温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的点点滴滴,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对于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胜利,具有激励意义。

  朱德八赴南泥湾


  1940年9月2日,朱德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指示精神,邀请董必武、徐特立、张鼎丞、王首道等人到延安西川视察,随后特意前往南泥湾等地——这是朱德第一次进南泥湾考察。


  南泥湾垦区方圆百里,沟壑纵横,山峦重叠,三条大川组成一个“丫”字。考察中,朱德深感可以在南泥湾实行军垦,于是向毛泽东汇报,并提议由王震率领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毛泽东采纳了朱德的意见。

  1941年春,中央关于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的命令下达后,朱德即率中共中央直属财经处处长邓洁、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政委左齐以及技术人员再次来到南泥湾,对南泥湾的开垦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他们向当地农民询问了南泥湾的山、水、林、路等情况:哪里荒地多,哪里土质肥沃,四时八节种什么好,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1941年3月到1942年春,三五九旅六个团分四批开进南泥湾。初到南泥湾,部队遇到不少困难: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就搭草棚、挖窑洞;没有粮食吃,旅团首长就带头冒着风雪严寒,到百里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没有菜吃,战士们就到山里挖野菜、找榆树皮、收野鸡蛋、打猎、下河摸鱼;没有柴草烧和取暖的木炭,战士们就上山打柴烧木炭;没有生产工具,他们就自己起炉打铁制造;没有耕牛,就用人力拉、用镢头开垦……

  即便手和肩都磨起血泡,战士们也不畏艰苦,还掀起开荒竞赛热潮。

  期间,朱德又多次来到南泥湾,广泛听取干部、战士对建设南泥湾的意见,鼓励战士做群众的榜样,把大生产运动搞起来。

  1942年7月,朱德又特邀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四位老人同去南泥湾视察。经过三五九旅官兵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南泥湾面貌已经得到很大改观,荒山变良田,新窑洞、新房子随处可见。朱德有感而发,当场写就《游南泥湾》: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

  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方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小憩陶宝峪,青流在怀抱。诸老各尽欢,养生亦养脑。

  薰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

  《游南泥湾》一诗于1942年8月26日发表在《解放日报》上。吴玉章也当即写了《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五言古诗一首,热情歌颂了大生产运动和南泥湾精神。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朱德八赴南泥湾指导,在三五九旅广大指战员的努力下,南泥湾为边区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榜样。

  王震一面作战一面生产


  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王震是不得不提的人物。作为三五九旅的旅长、政委,他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一面作战,一面生产”和农忙生产、农闲练兵、劳武结合的原则,平时在地里劳动,把枪架在地头上,一有情况就拿起武器迅速投入战斗。


  1944年夏,王震接受中外记者采访。当记者担心地提问:这些劳动的士兵怎么保持军事技术?王震向他们作了介绍,并由一个连现场作了汇报表演。美国著名记者爱泼斯坦当场作了如下记录:步枪射击:100米外1平方米的靶标,372发打中369发;掷手榴弹:全连平均距离40米;攻击课:首先从壕坑打3枪,1分钟平均前进150米,在前进中,扔出3颗手榴弹,跳越障碍和沟堑,用刺刀刺7个靶标。爱泼斯坦把这个成绩告诉了在延安的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上校。

  包瑞德上校说:“这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很了不起的。”

  王震带领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评价。毛泽东说:“王震同志领导的三五九旅,是执行屯田政策的模范。感谢你们为党创造出怎样建军、养兵的新办法。我们现在能这样说了:我党我军可以抗战到底,彻底地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了!可以把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了!还可以宣布一条,从此我们八路军、新四军也不解散了!边区政府也不撤销了。”

  毛泽东的这一评价,使大生产运动超越其经济意义,上升到建军、建国和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战略高度,使三五九旅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使王震成为南泥湾精神的主要创立者和实践者。

  南泥湾第一女功臣“苗子”

  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由于条件十分艰苦,加上战事频仍,部队作出了极大的牺牲。苗子,这位南泥湾开荒种地的第一女功臣,就是杰出的代表。

  “苗子”不是她的本名,因其为南泥湾获得了第一批种子而得名——种下种子,就会长出苗子。

  苗子是一名女大学生,专攻土壤学,和王震将军是湖南老乡。当她来到革命根据地延安时,王震将军介绍她认识了三五九旅的骆团长,后结为夫妻。

  开荒种地需要种子,当时延安解放区没有种子,不得不去敌战区弄种子,苗子就女扮男装随爱人骆团长前去。不幸的是,在运送种子的途中,骆团长壮烈牺牲,苗子也被敌人抓住,对其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严刑拷打,但苗子毫无惧色。

  脱困后,她和战士继续将种子运回延安。路上,战士饥饿难耐,又不能吃种子,居然把周边的野菜和树皮都吃光了,在痛苦的抉择下,苗子把自己视若珍宝的骆团长的马杀了,为战士们充饥。

  失去爱人的痛苦还未消散,苗子又奉命去测绘南泥湾,仅用三个多月就完成了南泥湾的水源以及土壤情况图绘制,为春天在什么区域种什么农作物作了最好的安排。日久生情,苗子和杨志完成测绘任务后回到连队,准备在周连长的主持下举行婚礼,不料接到新任务,苗子和杨志率二排奉命执行任务,不幸又一次降临,杨志壮烈牺牲。失去了两位爱人的苗子痛苦难当,后在王震将军的撮合下,与周连长携手走完了她的一生。

  苗子的一生婚姻多舛,但她在南泥湾开荒的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绩——迄今为止,南泥湾的土地仍是按照苗子当年的测绘图布局的。

  历史将南泥湾谱成了一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凯歌,传承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