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陈石红: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有新机会

2023-4-2    作者:臧梦璐    来源:    

  湖南长沙已进入春暖花开的时节。沿着湘江闲逛,一个由石头堆成的“ 月光宝盒” 造型门头吸引人们驻足。跨进石门,沿着石阶向下,穿过郁郁葱葱的竹林,一方池塘映入眼帘。行过桥头,水面上一叶竹筏缓缓行来,鸬鹚在竹筏上梳理着羽毛,一位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渔翁,正不紧不慢地将一张鱼网向水面撒出,落入水中的鱼网像绽放的花朵,在水面泛起微微涟漪。从池塘向左转个弯,便来到一条热闹的集市,十多个用竹木搭建的摊位依次排开,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炉灶中的烟火气穿过古朴的灯笼和锦旆向空中飘散。池塘右转,是一个亲水平台,平台正后方悬挂着一面大鼓。这个平台,对于在湘江边上长大的湖湘儿女来说并不陌生,它既是祭台,也是舞台,按照习俗,渔民每年开湖捕鱼前,总要更衣沐浴,毕恭毕敬地祭拜湖神,求个平安。


陈石红: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有新机会

长沙市湘江里老渔村餐饮服务公司董事、创始人,湖南省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常务理事陈石红


  “ 是个老渔村! ” 游客们惊叹道。实际上,这是湘江里餐饮团队以湘江渔村为原型打造的沉浸式餐饮体验项目——“湘江里·老渔村”。

  随着场景消费时代的到来,消费者更加注重消费的体验感。如今, 院子餐饮这一新型餐饮模式在湖南日渐火爆,“湘江里·老渔村”便是从中突围的品牌之一,它通过主题式造景唤起如今在钢筋水泥中生活的人们对于儿时古朴自然生活环境的记忆,进而建立起品牌与消费者特有的链接。

  “周末一天的客流量有七八千人。”湘江里老渔村餐饮服务公司董事、创始人陈石红告诉记者,到今年5月,“湘江里·老渔村”将迎来开业的两周年,如今,团队在这一项目里投入的几千万元资金已经回本。

  而在2020年9月,团队刚刚启动这一项目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时期,在餐饮旅游行业一片叫苦的情况下,如此大额的资金投入, 陈石红是否考虑过其中的风险?她又是如何做出这一决定的?


陈石红: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有新机会

湘江里·老渔村复原了湘江渔村集市的繁茂景象


  大胆的转型


  与大部分因疫情放弃餐饮经营的从业者相反,陈石红正是因为疫情这一突发因素,才进入了餐饮行业。


  疫情暴发前,陈石红从事了11年酒店经营。2008年,陈石红创立湖南斯鸿酒店,到2019年底,斯鸿酒店已经发展到12家,酒店入住率在8 0%以上。但20 2 0年初突发的疫情给斯鸿酒店的经营带来重创。

  “ 客流量直线下滑, 入住率跌到10%以内,疫情严峻的时候,一间房都订不出去。”陈石红说,一直以来,酒店都在以较为传统的模式运营,面对突发情况也只能求稳,很难有大的突破和创新。在高昂的运营成本压力下,斯鸿酒店一间间倒闭,这让陈石红压力倍增,她急需找到新的突破口。

  “ 对企业来说, 亏钱还是小事, 最怕对未来的发展失去信心。”在众多像陈石红一样的个私从业者因疫情面临生存危机时,在湖南省市场监管局的支持下,作为“娘家人”的湖南省个私协会立足职能,及时召开了企业家座谈会,详细了解企业家的担忧及面临的实际困难,帮助从业者落实租金和水电费减免政策,与金融机构合作,以最低利率为从业者争取小额贷款, 并鼓励像陈石红这样获得过“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荣誉的经营者带头提振信心,在危机中寻找新机遇,带领企业渡过难关。

  “ 有了协会这一坚强后盾,我们更有底气了。”这时,一位从事餐饮业的朋友带着院子餐饮的项目,找到陈石红寻求合作。在疫情形势不明朗以及酒店持续亏损的情况下,跨界投资一个几千万的项目,陈石红也考虑过其中风险,但在详细了解项目情况后,陈石红还是做出了这个大胆的投资决策。

  “我对这个项目的信心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团队对当下消费群体的需求研究很到位;二是团队具备持续的产品创新能力。”陈石红说。

  地域文化成为流量密码


  沉浸式场景体验模式在餐饮行业里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近两年,也有很多餐饮门店将沉浸式体验作为吸引消费者进店的密码,但事实上,能够凭借这一模式持续获客的门店仍在少数。究其原因,大多数门店在场景打造时只是流于表面,并不掌握其中的文化内核。


  在湘江里团队看来,老渔村只是项目的表现形式,其背后地域特色浓厚的湖湘文化才是核心。“历经时代变迁,特别是随着禁渔政策的出台, 湘江边已然不见一处渔村、一艘渔船。这对于湖湘儿女来说,终究是意难平。”湘江里团队认为,渔村文化需要传承,需要活在现实中,而不是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在“湘江里·老渔村”,斑驳的石头小路、竹木搭建的房子、撒网的渔夫、集市中的市井气息、舞台上穿着汉服的舞者表演的《渔舟唱晚》,以及房前屋后随意摆放的水车、鱼桨叶、风帆等老物件,都足以将置身其中的人们带回那个古老的渔村,足以让人怀念某位故人、某桩往事或是某段尘封已久的旧情缘。

  渔村的腹地,是湘江里的核心用餐区。在设计时,团队为每个区域的包厢设立了一个虚拟的人设,不同人设对应的包厢风格全然不同。“老渔夫”家堆满了捕鱼的工具,“老村长”家古朴简洁,“钱大户”家坐拥二楼的全景,“吕秀才”家书香气十足……席内还设有主宾位之分,让人仿佛真的做客于人物的家中。

  在渔村,“鱼”自然是主菜。菜单中, 鱼类占比达4 0 % .团队认为,将单品做到极致,就成了特色。在保证品质的同时,厨师以最简朴的烹饪手法对鱼进行烹饪,以保证食材的原汁原味。桂鱼、大头鱼、青鱼、鳊鱼、黄鸭叫……不断创新的品类让爱吃鱼的顾客大饱口福。

  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湘江里·老渔村”项目占地7 0 亩, 是依托大托新村建立起来的乡村振兴样本。“湘江里·老渔村”200多名员工里有90%来自当地村民。在项目建设前,当地种菜的农民每天要往返两个小时到市场上售卖,如今,湘江里团队与农户签订了合作协议,农户根据订单,为门店配送蔬菜、肉类等食材。


  “现在直接送菜到店里,往返不到半个小时,赚得还多。”杨连万有近10亩农地,种植了苦瓜、空心菜、苋菜等蔬菜,根据订单,杨连万每天将即时采摘的蔬菜送到湘江里后厨检测,检测合格后即可收到货款。“多的时候一天能卖800元,少的时候也有300元。”此外,杨连万还会将部分蔬菜精心打包,放到蔬菜自选柜台供游客采购,“ 自选蔬菜特别畅销。” 杨连万说。

  敬婷婷在前台工作。两年前,通过土地流转,敬婷婷将老屋出租给湘江里,做成了老渔村的茶舍。

  “之前在市区酒店做前台,每个月到手也就2000多元,现在工资翻了1倍,再加上土地流转的资金,日子比之前好过多了。”如今,敬婷婷全家都在老渔村工作,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在池塘上为游客表演捕鱼的是5 9 岁的贺云光, 他做了大半辈子渔民,在禁渔后不仅没了收入,心里也空落落的。“我也算是本色出演。”现在,贺云光不仅有稳定的收入,兴致满满地为游客讲述渔村故事也让他感觉十分充实。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作为打造新型农村、推进三产融合的模板,“湘江里·老渔村”不仅让游客领略了湖湘文化的魅力,也让大托新村成了湖南一张独特的“ 网红名片”。

  疫情之后, 陈石红的斯鸿酒店仅存活下来4家,随着疫情防控政策放开,酒店也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忙。在成功跨界餐饮领域后,陈石红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湘江里·老渔村”的项目中。回顾过去三年的经历,有过煎熬,但更多的是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决心。在她看来,三年疫情,机遇与挑战并存,“ 越是困难的时候, 就越有新机会”。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