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城”与“市”的有机融合

2022-12-10    作者:臧梦璐    来源:    

  城市是“城”与“市”的集合,城市商业是民生服务的基本保障,也是城市繁荣的活力引擎。如何让“城”与“市”有机融合,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城市谋篇布局中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城”与“市”的有机融合


  市集作为城市商业的重要业态,有着悠长的发展历史,并在近两年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与传统市集相比,新兴城市市集具备哪些特征?城市市集的商业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市集这一业态如何与都市融合发展?

  对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研究员赖阳。

  《光彩》:市集原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商业形式,曾经由辉煌至没落,近期市集在很多城市重新火了起来,原因是什么?

  赖阳:传统市集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消费需求而存在的,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高性价比;二是商品同质化。但随着线上消费的充分发展和人们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一方面,人们对于基本生活消费的需求逐渐转移至更具竞争力的线上渠道,市集的生存空间逐渐萎缩。另一方面,在随时随地可满足购物需求后,人们普遍追求更高层次、高品质的体验式、沉浸式消费满足,对文化艺术及其品质的追求已逐渐成为衡量城市商业消费空间质量的标杆。在这一背景下,新兴市集应运而生。

  《光彩》:与传统市集相比,新兴城市市集具备哪些特征?

  赖阳:一是消费升级后,消费者从目的性强的清单式购物转变为兴趣引领的悦己式消费,他们愿意为更有品质及更独特的商品埋单。在这一背景下,市集的产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同质化严重的基本生活消费品转变为独立IP的文创产品及口味独特的饮食等。

  二是商家的素质逐渐提高,对于越来越多的市集商家来说,赚钱已不是首要或唯一的目的,他们将摆摊作为一种展示个性、分享兴趣的新的生活方式。

  三是更多的专业的市集运营团队在常规市集的基础上延伸出了独特的品牌营销打法,比起“价高者得摊位”,他们更乐于甄选有孵化及合作价值的商家进入市集,并通过品牌IP合作,多维度拓展市集的商业价值。

  《光彩》:新兴市集的商业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赖阳: 一是市集这一主打新奇好玩的体验式消费场景,对于商圈来说是一个引流点,有助于提高商圈的客流量、销售额及影响力;二是市集作为一种低成本、低风险、高流量的商业业态,能够加速初创品牌特别是线上品牌的孵化;三是以行业划分的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消费的功能、需求与发展逻辑,将消费空间规划纳入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一体化设计,使生活气息、烟火气息能够顺畅地融入消费空间,人与建筑、人与街区能够和谐相处。

  垂直类主题市集,更精准聚焦圈层消费者,有利于传播行业文化,带动行业发展;四是依据国外的发展经验,创意市集作为一种成熟的商业形态,不仅能够被打造成知名的城市名片,还能拉动地域经济的增长。

  《光彩》:国外创意市集有哪些可以借鉴之处?

  赖阳:在很多国家,市集都是一个标志性景点。例如,日本东京的浅草寺商业街,就是由庙会演变而来的。位于美国西雅图的派克市场,海鲜摊位每天会在固定时间进行抛鱼表演,吸引大量游客驻足。韩国首尔的同仁市场,是一条以古代铜钱作为交易货币的美食一条街,顾客在服务中心换取铜钱后,便可以拿着领取的饭盒,用铜钱购买美食。泰国曼谷的美功铁道市场每天会有八趟火车经过,每当火车来临,小贩们便将摊子撤出铁轨,如今市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打卡地,每天都有无数游客来拍火车经过的大片。伦敦的Camden Town作为朋克摇滚起源地,这里的街边店铺与市集的界限被进一步打破,按照服装和配饰,水果和纪念品,家居和古董等划分为多个分市集,各分市集各自拥有独特的商品特色及开放时间,从精神层面也践行了“朋克”特色,打造了独特的伦敦旅行标签。这些国外市集多强调人与人、人与地域之间的联系,更倾向于以市集为连接点,串联起街区文化和特定人群需求。

  《光彩》:在与城市融合发展过程中,市集这一业态是否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与痛点?如何解决?

  赖阳:市集这一业态的常态化发展一方面考验着市集运营者整体的运营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把握好城市管理与室外商业之间的平衡。消费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必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消费空间不仅有完善的设施、有必备的商业元素,更是以人为本,满足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生活服务空间。人们普遍有室外休闲需求,有看城市人来人往、感受城市气息和氛围的需求,但在既往的空间规划中,由于没有预留足够的外摆空间,导致商业违规占用人行道,致使人车混行,增加交通压力和不安全因素。为此,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消费的功能、需求与发展逻辑,将消费空间规划纳入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一体化设计,使生活气息、烟火气息能够顺畅地融入消费空间,人与建筑、人与街区能够和谐相处。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