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从线下到线上的“禽苗突围”

2020-9-24    作者:买佳豪    来源:    

  2020年1月26日至2月中旬,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禽苗交易专业市场——四川省广汉市西南禽苗批发市场的养殖户们上演了一场从线下到线上的 “禽苗突围”。


一场从线下到线上的“禽苗突围”

疫情期间无处可去的禽苗


  春节过后,本来是禽苗交易的市场旺季,然而今年春天,因为疫情,这个承担着西南地区鸡、鸭、鹅苗大宗线下交易的市场却不得不选择临时“关门”。付维元是广汉市小汉镇的一位禽苗养殖户,和市场上很多养殖户一样,每年春节过后,都是他到市场交易的“好时候”,但今年春节,他却在市场看到了这样一幕:本该开放的市场大门紧锁,只留下了一个小门供单人出入;大门两侧,十余家禽苗、兽药等商铺都没有营业。诺大的批发市场上空无一人,只有大门上方的“西南禽苗批发市场”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得与市场的氛围格格不入。经过了解,他才知道这里原计划2月2号开市,但因疫情原因决定延期开市。

  “市场可以延期,但破了壳的禽苗却等不得呀。”付维元表示,这些禽苗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如果不及时售出,他们的存活率就会很低。如果开市时间不断延期,这些滞销的禽苗也会令他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怎么办?

  物流不通、市场萎靡、产业链遭受重创、防疫成本不断增加……面对这些“痛点”问题,付维元一时之间踟蹰无措。

  「困局」客户进不来,“禽苗”却等不得


  “ 毛毛行业” 是四川省广汉市本地人对禽苗交易的一种形象称呼,而西南禽苗批发市场是西南地区禽苗养殖户的交易集散地。据统计,2019年,这里的禽苗交易量约4000万羽,其中省内交易量1600万余羽,省外交易量2400万余羽。全四川一年出售和自宰的78000余万只鸡、鸭、鹅基本上都是从这里流转出去的。这里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仅在成都就有650余户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养殖户以此为生,“单数天喝茶谈期货,双数天现货交易”。


  如果不是疫情,“毛毛行业”或许会以这样传统的方式运作下去。但这一切都在2020年的春天发生了改变。

  “以往,这里每天会迎来约500位和我一样的养殖户。”付维元回忆说:“疫情之前,我们一年就过年休息一个星期左右。在旺季,市场早上过七点开门,中午十二点关门,高峰期早上四五点就有车在门口排队了。”曾几何时,这50亩的市场里,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总是车水马龙、人满为患,最低也有四五百人。但疫情之下,市场不得不严格管控,付维元的鹅苗出现了滞销。

  据他介绍,早在疫情之前,他就和客户商谈好了20多万只鹅苗订单。

  为了这些订单,他在春节期间没怎么休息,已经孵化了20多万只鹅苗,就等着交易了。

  熟悉禽苗养殖的人都知道,禽苗在业内被称为“张口货”,“就是一直张着嘴要吃的,不能放也不能等。

  因为禽苗一破壳,20个小时或者30个小时内必须喂食,这个时间段一过,它的存活率就会很差,所以我们必须第一时间把苗送出去。“付维元说。

  然而从大年初二开始,全国上下的防疫管控严格起来,“封村封路”成为常态,物流不通,客户进不来,这些“张口货”又不能等。怎么办?

  万般无奈之下,付维元只好请当地有需求的下游养殖户和贫困户以1.5元的价格低价收购,甚至免费赠送。通常,一只鹅苗的价格是7元左右,有时能涨到8至9元。

  随着疫情的发展,半卖半送也行不通了。广汉市农业局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开设了肺炎特别通行证,帮他把鹅苗运出去。但养殖户运不来饲料喂养鹅苗,也不愿意收购鹅苗。无奈之下,付维元含着泪水把无人收购的鹅苗做了无害化处理。此外,员工工资、水电、房租等成本,让付维元险些“愁白了头”。

  「突围」数字化加成,让“禽苗”活下来


  为了帮助解决养殖户的现实问题,广汉市农业农村局在正月初六拉了一个“西南禽苗交易群”的微信群。群主是平时负责市场禽苗防疫检疫工作的广汉市农业农村局金鱼镇畜牧兽医站站长麦军。据付维元回忆,当天就有200人入群,后来逐渐发展到400至500人,而广汉当地差不多有四五百户养殖户。换句话说,这个微信群里基本容纳了广汉市所有的养殖户。


  线下市场换到了线上,打通了供需消息的流通渠道,养殖户也能更快获悉相关扶持政策。但随着人员不断增多,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大量的消息鱼龙混杂,付维元根本找不到自己需要的消息。此外,在微信群里只能联系到广汉地区的养殖户,联系不到市外的养殖户。一个全新的禽苗网络交易平台成为他们的“刚需”。

  1月底,京东西南禽苗交易平台应运而生。这是广汉市农业农村局和京东联合开发上线的一个专门解决禽苗养殖户“痛点”问题的线上交易平台。付维元熟练地向记者演示,识别二维码,进入“西南区禽苗线上供需平台信息表”小程序,首先看到的是需求方所需禽苗品种数量以及求购人联系方式,紧接着是养殖户的联系方式以及养殖的品种,再往下还可以输入供需信息。

  目前,西南禽苗交易信息平台已开始运营,有500余户育雏户、孵化场、经销商加入,据统计,仅2月5日,线上交易平台上线的第一天就发布供需信息400余条,完成包括鸡、鸭、鹅在内的禽苗交易34500羽,2月6日87850羽,2月7日56000羽,2月8日46200羽,2月9日104100羽……截至2月21日,广汉市已经累计完成禽苗交易240余万羽。市场虽然依旧关闭,但日均交易量已经恢复了五六成。依托该平台,付维元的禽苗活了下来,实现了突围。但他并不知道的是,平台上线的背后,是京东技术人员日以继夜的调整和修改。

  西南禽苗交易平台经历了数轮“打磨”。据京东数科内部一线技术科学家小刘介绍,因为事发突然,组织技术研发的科研人员时间上很紧张。所以第一版是由京东数科内部的一些专业水平很高的实习生研发的。但上线之后就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场从线下到线上的“禽苗突围”

冷清的西南禽苗批发市场


  小刘说:“除了字体大小这些常见的问题,我们还遇到了买方没有及时沟通,卖方信息没有及时更新,买方老给卖方打骚扰电话等情况。”

  针对这些情况,京东技术研发人员在第二次改版的时候增加了人工智能、智慧搜索。“我们加入了人工智能的语义分析,就是你要卖什么,我先通过语义分析全部整理出来。因为鸡、鸭、鹅只是大品类,里面还有很多小品类,比如麻花鸭、大白鹅等,有些品类之间又不相关,我们就用智慧搜索的方法进行完善。”小刘说,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买家需求优化成一个个小知识,小知识关联着卖家信息,这些小知识就成为入口,使得供需对接更精准。比如,买家登录平台后只需要输入想在哪个乡镇购买禽苗以及禽苗的类型,系统就可以自动匹配对应的乡镇,同时按照商品的购买频数推荐商家。

  不过,在精益求精的京东技术开发人员眼中,这版交易平台还不算“完美”。“买家经常会有一些额外需求,比如喂养禽苗必需的饲料、包装盒、底肥、木架等配套商品。”

  小刘表示,“我们希望把他们想买的商品信息汇集起来,跟京东的相应货品进行匹配。”小刘团队在第三版的开发中为卖家和买家定制了一套反向匹配京东卖货的算法,通过这些算法,买家可以在交易平台上购买喂养禽苗的配套商品。同时,考虑到“付维元们”大多不会使用电脑,小刘团队专门分派人手将买方和卖方的信息分别录入系统,省去了养殖户的“麻烦”。

  说起“ 禽苗突围” 成功的关键,付维元表示,毫无疑问是“新渠道”。京东就像个“水龙头”,把“水龙头”打开,客户就能源源不断地到来。而在小刘眼中,“禽苗突围”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要有一个大规模、智能化的系统在底层运行,帮助养殖户共享知识,而不仅仅是帮助养殖户异地买卖。把底层数据建立起来,让他们‘跑’起来,这才是他们能够成功‘突围’的关键。”

  小刘如是说。(应采访者需求,“小刘”为化名)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